《大河之舞》超越语言的故事 芬坦?奥图尔爱尔兰时报戏剧专栏作家
《大河之舞》在都柏林的首演夜,你可以听到舞步与地板的碰撞,回旋的音乐以及观众急促的呼吸,紧接着观众席爆发出阵阵欢呼赞叹。这纯粹的力量与舞动的活力,激昂的乐曲,舞动的肢体确实值得观众为之震撼,观众们长期压抑着的激情喷涌而出,大口吞噬着氧气。
演出一夜之间轰动全城。在竞争激烈的演出行业,脱颖而出的新鲜事物在眨眼间就会变为旧谈。如果没有大量的宣传和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一部瞬间轰动的剧目很难继续维持下去。除非它有更深层次的能量来源,但它又不能仅仅依附于这个来源,同时还需要不停创新和重温已有的精华。《大河之舞》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源源不断的观众并把激情传递给他们,恰恰因为他们做到了以上两点。目前这部舞剧还在不断进化壮大,但它依然保有着首演之夜传递给观众的情愫与活力。尽管已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被他感动,但它并没有在追寻文化源泉的途中停歇,试图给观众们带来更新鲜的视觉冲击。
传统舞蹈追求团队精神带来的表现张力,向观众传递一种归属感。每个人都熟悉这些舞步,每个人都能够融入。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种类的舞蹈形式,成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基于深厚的文化基础。舞剧中的动作、节奏、出现的花纹样式都带有各个历史时代的缩影。不论是在这些生动的舞蹈动作还是狂热的节奏背后都存在着一种关于种族与群落永生沉着的信念,舞蹈这种古老的仪式将会永远庆祝这种信念。
当然这种群落不仅仅只是存在,它还在不断演变,产生新的影响。就像人们开始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爱尔兰人从自己的故乡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城市,他们带走的还有本土舞蹈、音乐以及故事。这些事物开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他们不再表现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他们的耳朵开始适应新的声音,脚下开始尝试新的节奏与舞步,新的感受与旧的故事开始结合。所有的传统文化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随着世界缩小,科技相互碰撞,封闭的社会重新开放,所有事情开始连接融合。同时所有的文明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运用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该如何面对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渐行渐远?
人们面临着一个并不简单的选择。这里有两个极端,一是他们选择尝试阻碍传统文化与外界接触,以拒绝改变的方式来保护它。或是随波逐流忘记历史,丢失自己的特色,成为并不追求深度的泛型文化。一个将导致文化排外和孤立,另一个则会引起人们对文化流失的担忧。但这里还有第三种可能,将传统文化放到开放式结局中展示它,让更多公众感受它。与其让文化成为一段光辉的过去不如将其放在融会贯通的大众视野之中,这正是《大河之舞》所做的。
当然第一场面对世界观众的爱尔兰演出并不是这样的,在发展过程中舞蹈这种表演方式具有巨大的优势。因为舞蹈是世界共通语言,他们用足、腿、手臂、头这些人人皆有的身体部位创造艺术。他们对音乐的反应要比观众席里用脚打节拍的观众更综合,更优雅,更有力量,虽然这种反应都来源于人类的本能。
第一批在都柏林看到《大河之舞》演出并为之心跳加速的观众,感受到《大河之舞》流动的展现方式实际上已经是改良过的。这是一次融合与改编的过程,新的创作灵感被吸引到旧的结构中来,旧的观念被摒弃,此时诞生了新的作品。但在事物中一般很难捕捉到这样的变化起伏,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不论真实还是虚构,不论爱尔兰还是其他国家。当我们看到《大河之舞》做出了这样优雅、自信的飞跃,是因为他超越了艺术和各种表达方式间的界限。就像爱尔兰人感受到的-你可以用两种不同角度来看待它,在保护一种文化的同时,可以让它变的鲜活,带有呼吸并做出改变。
事实证明《大河之舞》重新激活了为它带来灵感的传统文化。不好的商业演出采用的表演方式以及带给观众的审美感受,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会把演出消耗殆尽。与之相反《大河之舞》注重培育爱尔兰舞蹈的发展根系,融入当代艺术,它创造了难以想象的激情,尽情释放的活力,带来更多新的可能。年轻的舞者被《大河之舞》出色的舞蹈团队所吸引,对他们来说《大河之舞》已被列入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最佳项目的行列之中。
今日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