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哈尔滨  >  哈尔滨
搜 索
哈尔滨新区强势起航 松花江北岸孕育城市新未来
2018-06-08 08:51:5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薛婧 李爱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探路先锋蹄疾步稳

  28项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以前交税需要跑大厅,现在在家点点鼠标就可以了,这极大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和交税速度,真是太便捷了!”航天海鹰(哈尔滨)钛业有限公司财务人员佟云松对哈尔滨新区已复制推广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赞不绝口。日前,哈尔滨新区第一批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落地实施,包括投资管理领域、金融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方面三大类61项。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已成为新区的标签。自获批以来,新区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三区一极”战略定位,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先后在行政管理体制、市场运行机制、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推出了28项综合改革举措,一系列着眼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化改革,在强化通盘顶层设计的同时,从牵动全局的改革创新落子,打通堵点,激发活力。

  全省首推“负面清单”行政体制改革破冰前行

  2016年12月30日,《哈尔滨市松北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发布,意味着哈尔滨新区成为我省率先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领头羊、先行者。2017年1月1日,在松北片区率先实行,3月1日在平房和呼兰利民片区全面铺开。“我们将负面清单嵌入省工商审批系统,实现关键词自动比对,对负面清单禁止或限制准入的项目自动提示告知,不在负面清单内的项目直接办理。”哈尔滨市委常委、松北区(哈尔滨新区)区委书记高大伟对记者说。新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外商投资准入、商事登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收窄政府审批范围,这一创新模式最终在全省推广。

  “以前企业设立需要三四天才能取证,现在不但可以当天取证还允许‘一址多照’,极大提高了中俄青年双创基地的工作效率。”莫斯科中俄商会中国商务发展副主席张瑞博说。据悉,新区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原分散在7个部门、业务关联度大、发生频率高的47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统一划转、实行集中审批,并全面承接省政府下放的行政许可事项。通过实行“一个部门承担多部门职责、一个岗位审批多岗位事项、一次现场完成多专业勘验”,投资建设事项实现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工业项目审批时限由86个工作日压缩到18个;通过减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要件,松北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办理的83个审批事项中,有15个实现了“不见面审批”,有33个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系列改革递次推进,营商环境显著改善。

  “区街一体化”集成管理职能 服务百姓更高效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新区进一步下放权限,实施了“区街一体化”改革。将原区级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类1073项行政权力,以及39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放街道,将城市管理和市场监管两支执法队伍、119名执法人员交由街道管理,同步向街道下放人权财权,人由街管、费随事走。

  “‘区街一体化’实现了管理职能集成化,化解了目前街道普遍存在的‘有责无权’的痛点。同时对群众和社会广泛关注的城管、质监、食药监和安全生产等行业行政权力的下放,将大力提升环境秩序治理力度和成效,而公共服务事项的下放,也将为百姓和企业安居乐业提供更多的保障。”松北区松安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刘瑶对记者说。“区街一体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服务百姓,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与居民群众期待要求相符合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此外,新区还进行了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将建设、规划、市政、房产等15个行业的401项行政处罚权进行整合,由区城市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实现一支队伍管全部。

  市场化运营产业园区 “法人组阁”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近日,均信担保全资子公司信联管理总经理于博感到心里很畅快。“遇到什么问题,只要一个电话或发个微信就解决了,这样的环境怎能让人不舒心。”于博说。帮于博解决问题的是哈尔滨高新区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江北园区),2017年3月正式组建,是哈尔滨新区推行的经济功能区改革试点之一。

  “我们先期选择两个相对成熟的产业园区,按照‘法人组阁、全员聘任、企业化管理’模式开展了市场化运营改革试点,组建了哈尔滨高新区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和哈尔滨江南园区服务有限公司,变多部门管理为一部门管理。”高大伟说。一年时间,改革呈现出显著效果:2017年,两个试点园区新增纳税企业457户,“四上”企业11户,租金收入增长160%,“四上”企业销售收入增长44.5%,全口径税收增长31%。

  企业化的组织形式、公司化的运行机制、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带来的是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园区内各要素潜能的释放。于博说,2017年全年,均信所管理的黑龙江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入驻企业新增187户,比2016年同期增长64%;注册完成企业125户,比同期增长145%;注销企业27户,同期负增长41%,全年净入驻企业88户。

  户籍制度改革降门槛 优良创业生态引凤来栖

  出生于黑龙江的罗屹,大学毕业后曾到深圳工作,并落户深圳。2015年,学通信工程专业的他了解到位于新区的海能达科技有限公司,同样有能让他发挥才智的舞台,于是他回到冰城。“我只提供了相关的材料,很快准签证就下来了,我只跑了一趟深圳,户口和人事档案就全迁回来了。”罗屹说,很意外能如此痛快地将户口落在单位的集体户口上,听说这是因为新区推出了“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我们公司都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政策一出,公司很多年轻人都争相办理落户。”海能达科技有限公司人力总监孙哲告诉记者,2017年,区人社部门和公安部门上门服务,一次性解决了20多名员工的落户问题。户籍制度改革实施一年来,仅松北区就新增落户人口10992人,同比增长了6.5倍。

  对很多高端人才来说,专业对口、产业配套、良好的学术氛围等软环境,才是吸引他们的主因。“回国后,从没想到会到新区发展,但这几年的经历让我感受到这里的确是创业的热土。”海归博士张怡回忆道。5年前,黑龙江天晴干细胞股份有限公司在猎头公司的帮助下找到她,希望她加盟。“当时黑龙江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是一张白纸,远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祖籍浙江宁波的张怡说,虽未到过东北,但新区的创新氛围感染了她,企业的诚意打动了她,她选择留下。

  短短几年,企业实现了发展“三级跳”:建成亚洲设计产能最大干细胞库,成为我省干细胞工程技术中心、首家新三板挂牌的干细胞企业,获批老年性疾病干细胞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张怡博士不仅领衔为“天晴干细胞”收获了23项国家专利,还填补了黑龙江在干细胞储存、研发应用领域的空白。

  建设七大合作平台多点发力

  对俄全面合作风生水起

  中国北方电商物流仓储发寄中心对俄邮政小包发运量占全国30%以上;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入驻50余家单位近60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有5家企业销售额超千万元;成立仅一年的中俄青年双创基地,已入驻30家企业;每年有300多名高校教师和学生到俄罗斯交流学习,有近200名俄籍专家常年在新区工作……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哈尔滨新区依托与俄罗斯的百年历史文脉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地位,重点建设中俄产业、国际商贸、文化旅游、科技、金融、信息、人才等七大合作平台,对俄全面合作格局基本形成。

  “留学签证在中国境内是不允许打工、创业的,但新区秉承‘先试先行、敢闯敢试’的宗旨,突破政策壁垒,使留学生在中俄青年双创基地内可以实习、可以注册公司。”莫斯科中俄商会中国商务发展副主席张瑞博对记者说。俄罗斯青年亚历山大便享受到这一政策红利,2017年9月入驻中俄青年双创基地,创建了哈尔滨家传之宝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不到一年,亚历山大仅凭进出口贸易已实现净收入20万元。但进出口贸易不是亚历山大的最终追求,他手头握有3项专利,希望能寻找到合作伙伴,在中国产业化。令亚历山大高兴的是,其中一项制酒专利已找到投资人,目前已建厂。张瑞博告诉记者,作为全国第一家中俄青年双创基地,也是全国第一家孵化出企业的留学生实习创业基地,目前,这里已逐渐成为俄罗斯人居住、经商、创业、实习、就业的聚集区。

  中俄青年双创基地堪称俄罗斯青年创业的摇篮,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则是高科技企业产业化的加速器。2011年入驻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时,黑龙江省滨利科技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仅处于研发阶段,如今,企业年产值已达上千万元。“我们不仅与俄罗斯的高校专家合作引入了四项高科技成果,还将我们的建筑节能材料国家专利技术输出到了俄罗斯,在亚库茨克建了一个新材料节能墙板厂,目前已经投产。”该公司总经理詹亨利感叹道,对俄科技合作能取得这些成果,得益于国合基地为企业搭建起的对俄合作桥梁。“国合基地是集国际科技成果孵化、产业育成和转移、科技金融及中介服务为一体的全创新链国际科技合作要素集群,以对俄科技合作为重点,开展企业和项目孵化工作。”哈尔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刘伟说,入驻基地的企业,在这里进行着技术迭代,顺利完成产业化。

  目前,哈尔滨新区已成功促进“特种耐火材料”等俄罗斯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引进中俄金融产业联盟、搭建了中俄本币结算、跨境电商在线支付和对俄投融资三个平台,设立投贷联动中心并筹建新区科技专业支行;中俄金融联盟加盟金融机构68家;成立了全国首家中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签署银团贷款合作协议总金额人民币100亿元。与此同时,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展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申请辟建中俄自由贸易区,全方位提升新区对俄合作承载能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彭佳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