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结缘35载——访方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蒋立德

图为蒋立德到田间察看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黑龙江日报11月22日讯 采访方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蒋立德的邀约发出了多次,但由于他实在太忙,始终没有采访上。初冬的一天下午,刚从外地开完农业技术交流会的蒋立德终于有时间面对记者,聊起他与水稻结缘35载、孜孜不倦为农民服务的点点滴滴。
1981年夏,蒋立德从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方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当上了一名农业技术员。
蒋立德参加工作的那年,正是方正县在日本友人藤原长作的帮助下试验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并获得成功。刚从校门出来的蒋立德立即投入到这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农业技术的完善和推广中。
那年,年轻气盛、满怀激情的蒋立德扛着一个铺盖卷到松南乡蹲点,向农民宣传、推广旱育稀植技术。让他没想到的是,农民对这项比较复杂又费时费力的新技术并不接受:“我们可不整你那新玩意,弄不好的话这一家老小吃啥、喝啥?”。最后,在蒋立德承诺“不成功所有损失都由我个人承担”后,才有人愿意拿出一块面积不大的稻田做尝试。
第二年春天,面对这面积不大、得来不易的试验田,蒋立德十分珍惜,全身心地投入在田地里,从种到收,每个生产环节他都精心操作。秋后,这块实验田亩产突破千斤,比原来漫撒子的老耕种办法产量翻了一番。看到这个结果,乡亲们坐不住了,纷纷找蒋立德,希望来年也要用这个新技术来种田。蒋立德趁热打铁,在这年冬天,大办培训班,大力宣传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经过蒋立德和同事们的努力,2年时间里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便在全县遍地开花了。
接下来的几年里,全省各地及部分外省的农业技术人员络绎不绝地到方正县来取经。蒋立德和同事们一边向他们讲解旱育稀植技术的技术要领,一边在县内大办农民技术员培训班。短短几年内,全省各地的水稻产区都有方正县的农技人员指导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了,该技术最后在全省及国内部分省区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
因在推广和完善旱育稀植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1997年蒋立德获得省长特别奖和省重大科技效益奖。
旱育稀植技术全面推开后,蒋立德并没有闲下来,继续在水稻种植技术方面进行探索。在气候、土壤、水源等条件固定的情况下,良种是决定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接下来的几年里,蒋立德致力于选育适合方正本地自然条件的水稻新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蒋立德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筛选出了产量高、品质好的莎莎妮等新水稻种子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为农民的增产增收做出了新贡献。
在蒋立德的推动下,方正县水稻研究院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有了自己的试验田,蒋立德更加专注地培育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蒋立德带队走访了国内几十家农业科研机构,选择了100多个水稻原种作为原始父母本进行杂交育种。为了加快育种进度,他在海南省三亚市南滨农场辟建了种子繁殖基地。
到今年,蒋立德和他的团队已完成杂交组合2000多份,选育出方优1号和方稻2等品系已经在方正县内进行多点示范。预计在不长的时间里,方正县周边县市的农民就可以种上蒋立德团队培育出的地域化水稻新品种了。
近年来,蒋立德和同事们还在水稻种植良法上做了许多探索,总结归纳了水稻种植的“八化、十统一”法。蒋立德团队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共同研究水田信息化管理。在他们的试验田里,实现了水田数字化控制灌溉,建立了方正大米质量全程可追溯体系,还实现了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数据和地面光谱数据来指导各区域全县水田施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0多年来,蒋立德有4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农业部和省及哈尔滨市的政府奖励,还获得过中华科教神内基金奖、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及省、哈尔滨市中青年专家等奖励和荣誉。今年,蒋立德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荣誉和奖励与农民们用我的种子和方法获得丰产丰收后绽放出的笑脸相比,后者更让我欣慰,也更让我有前进的动力。”蒋立德感慨地说。
今日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