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与社区联动试水慢病分级诊疗 管理下沉呼唤配套政策跟进
“我们就是要把慢病患者的诊疗和管理作为突破点,与省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签约医联体合作,每周三都有固定医生出诊。从今年4月开始,我们的社区医生预约好辖区的慢性病患者就诊,社区居民在社区看病就如在三甲医院一样。力争让辖区内所有慢病患者在社区医院完成诊疗和管理。通过这种方式,对慢性病患者的治疗、管理一体化,把他们黏在社区医院。”文化社区医院院长任松涛说。
“这种把慢病患者留在社区的做法很好,我们已经开始在全区推广。但要做好这件事,仍需多部门共同努力才行。”南岗区卫生计生局负责人何文杰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
记者在南岗、道里、香坊的建国、建成、共乐等社区医院采访时,医院负责人都认为这个方法挺好。社区医院有能力诊疗和管理慢性病患者,让他们有一个好的治疗效果。
医保医药配套政策要跟上
对于慢性病的治疗,专家都认为三分治、七分管,而且治疗也不必住院。许多慢病患者都到大医院看过病,病情也已明确,关键是如何治疗和预防。而社区医院恰好适合并有能力做好预防。
“看病离不开钱,要把慢病患者留在社区,医保首先要支持。”社区医院负责人一致认为。
采访中,社区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的医保政策基本不支持社区医院。一方面,医保政策规定,只有住院才能启动统筹资金支付,但有许多社区医院没有住院床位。另一方面,对社区医院又有总额限制,多出部分需医院自己承担。同时,医保政策对社区医院又没有优惠,报销比例基本在75%左右。
在建国社区医院工作一年的哈尔滨红十字医院专家王月娥告诉记者,由于社区医院检查设备少,患者到大医院做检查的费用不能纳入医保报销,也影响了慢病患者留在社区医院治疗的愿望。
对于慢病管理费用分担问题,何文杰告诉记者,这两年南岗区推行的慢病远程管理系统,尽管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几十倍,但因为费用问题,推广起来仍遇到困难。
一位社区医院负责人给记者算了药品目录数量上的的尴尬。目前社区医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种类在600种左右,去掉因价廉企业不供应的,只有400多种,不及医保目录的1/4。对此,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群红呼吁,医保要拿出得力政策,开启慢病门诊医保统筹覆盖,同时,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医院看病的报销比例,让慢病患者愿意留在社区看病。同时,卫生部门要对慢性病患者的用药目录与大医院对接,让患者不用再到大医院去开药。
社区医生待遇和激励是关键
一家医院水平高低,不取决于哪一位医生,而是整个医生团队。要让慢病患者愿意留在社区医院,需要能与大医院医生配合互动的社区医生。
“现在社区医生待遇这么低,留不住人。再不提高待遇,医生会加速流失,致使社区医院难以运转。”建成社区医院院长齐兴国说。
齐兴国告诉记者,由于哈尔滨社区医院待遇低,许多医院的社区医生都到上海、深圳等南方的社区医院工作了,那里的社区医生待遇高。
对于社区医生流失问题,何文杰告诉记者,去年,南岗区从毕业大学生中招聘50多名社区医生,有一成不来报道,一年下来,又有不少离开。问题的关键是社区医生的待遇上不去。另一方面,对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社区医生每天很忙,但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多干又不能多得。
“提高社区医生的待遇,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吴群红教授说。
今日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