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与社区联动试水慢病分级诊疗 管理下沉呼唤配套政策跟进
黑龙江日报9月27日讯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意见》提出,到2017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将逐步完善;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近期,哈尔滨市部分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尝试采取联动方式,以慢病管理下沉到社区医院为突破口,实施诊断、治疗、管理一体化,力求逐渐把慢性病患者留在社区。在这一过程中,慢病患者就医理念在改变,但医保体制、资源配置等上下联动的配套机制,还需加速跟进,才能让社区医院真正“接得住”,新的就医秩序才能改变就医格局。
预约“名医”慢病患者愿留社区
近日,记者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化社区医院3楼全科医生诊室看到,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马国庆正在为慢性高血压病患者王淑贤看病,门外还有3位在排号等待。
王淑贤告诉医生,自己患有高血压,吃降压药已两年,最近刚换一种新的降压药,服用一周来,高压140,效果不好。
马国庆给她号脉、看了舌苔,告诉她高血压不严重,目前用的药对症,一般服药连续两周才能有好的效果。平时再配合吃一些薏米、山药等去湿的食物更好。
“在家门口既能看专家、又能预约,真好!比去大医院排队强多了。”看完病出来的王淑贤高兴地对记者说。
刚看完病的孙自然告诉记者:“我糖尿病、高血压、脑血栓都有。以往到大医院看病,医生总是让你住院治疗,一住院就得上万元。这下好了,在社区医院就能预约看专家,再加上社区医生时常提醒,很方便。我在这看了4个多月了,现在已经不再去大医院了。”
采访中,许多慢病患者肯定了社区医院的做法,并表示愿意在这样条件的社区医院看病。
随马国庆一起看病的社区医生李昕告诉记者,跟马教授看病学到很多东西,有时不明白的还可以及时向马教授请教,学到了很多管理慢病团队的经验。
一上午,马国庆医生看完预约的8个患者,和记者聊起对慢性病患者的诊疗和管理。他认为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合作,能够把慢性病患者留在社区医院。社区医生事先与患者做好沟通,再准备好患者病情等资料,为专科医生做好铺垫再预约,医生在这里看病能够很从容。而在大医院,患者急躁,医生又不能长时间耐心地解释,看病效果受影响。
马国庆认为,当前到大医院看病的患者有60%以上属慢性病。慢病患者在大医院看完病,由于饮食、用药等方面不注意,病情很快复发。因此,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很关键,大医院医生可以培养社区医生,由社区医生去向患者传播健康知识,并把他们管理起来。
马国庆告诉记者,几个月看下来,绝大多数患者都愿意留在这看病了。刚开始的时候,患者排大队,现在逐渐少了,这是好现象。说明来看过的慢病患者都已经由社区医生管理起来了。
今日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