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小卫星:六度耀太空 落地惠民生
20年积淀创造国际国内数项第一
据王功伟介绍,快舟一号、二号卫星采用了国际首创的星箭一体化技术,是我国首个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能力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的最快纪录,使我国航天发射运载工具由液体运载火箭拓展到固体运载火箭,初步形成了我国亟需的空间快速响应能力。
这么牛的成果为什么会出自哈工大?话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据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项目主管王林介绍,当时,小卫星技术在欧美高等学校中发展迅猛,带动了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极大地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面向我国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等的重大需求,自1995年起,哈工大瞄准航天领域的国际前沿,紧密结合我国航天领域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在国内高校最先开展了微小卫星技术相关研究。1997年,抽调30余名来自飞行器设计、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理论与应用等多个学科、专业的科研人员组成了跨学科课题组,承担国家“863”计划支持的重大项目“试验一号”微小卫星设计与研制。1998年10月,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
“小卫星本身的研制难度并不低于大卫星——指标要求高、新技术多、技术风险大”,“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哈工大航天学院院长曹喜滨教授说。
让卫星上天,是许多科研工作者的梦想。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许多科研人员从对卫星一无所知学起、做起,付出的艰辛超出人们的想象。“自从加入卫星研制的队伍,我们的生活中就没有了节假日、休息日的概念。”他们花在办公室和实验室的时间比在家里多,在外地出差的时间比在哈尔滨多,陪伴卫星的日子比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一个又一个难题被攻克,他们赢了。
2004年成功发射的试验一号卫星是我国高校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微小卫星。2008年成功发射的试验三号卫星开创了我国采用低等级器件研制卫星、并在轨长期可靠运行的先河。而2015年成功发射的“紫丁香二号”则是我国首颗由大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小卫星。
卫星商业化“新字号”星途璀璨
经过20年的求索与积淀,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积累了丰富的微小卫星研究和工程研制的技术基础,完全掌握了微小卫星平台的核心技术,包括星载电子系统、COTS器件可靠应用、高精度卫星控制、微小卫星总装集成与测试等。形成了200公斤量级微小卫星平台,可用于遥感、通信、技术试验等领域,并建立了完整的微小卫星研制的管理规范和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卫星技术团队在人才素质、创新能力、攻关能力、协同意识、团队精神等方面都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先后获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落实习总书记两次针对黑龙江的重要讲话精神,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积极释放20年来雄厚的技术积累,依托其核心技术团队成立了哈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将根据遥感、通讯、GPS定位等不同民用用户的需求进行小卫星的研制发射。
哈工大校长周玉表示,黑龙江向科技创新要新动能,哈工大责无旁贷。去年至今,哈工大共成立了机器人集团、利剑集团公司、大数据产业集团公司等7家“新字号”高科技企业。哈工大要把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摆在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技术、市场双拳出击,把技术优势凝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让“新字号”企业茁壮成长,我省积极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进“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引导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培育孵化科技企业、帮助企业融资上市,引导企业顺利走向市场。
据了解,目前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提供商主要以美国、俄罗斯、欧洲为主。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较好地实现了成本控制,我国“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将使军民融合步伐向前迈进一大步,它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经济高效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满足各类空间应用和科学实验对灵活进入空间的需求。
市场前景无限,相信秉承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一优良传统的哈工大卫星技术团队会在“新字号”的征途中更加璀璨。
今日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