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网哈尔滨 > 哈尔滨 正文

哈工大小卫星:六度耀太空 落地惠民生

http://hrb.dbw.cn/ |  2016-09-26 09:15:44
作者: 彭溢     来源: 黑龙江日报     频道主编: 连冬雪


哈工大牵头自主研制的六颗小卫星。 图片由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供

  写在前面

  东北振兴已经进入爬坡过坎儿的攻坚期,面对制约黑龙江发展中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这“三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这三篇大文章。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黑龙江紧紧围绕做好这三篇大文章,推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深入采访省科技厅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主办的省“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在了解了一项项高精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其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我省通过科技创新做好这三篇大文章的巨大潜力。

  黑龙江日报9月26日讯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正是有着历苦弥坚、永攀高峰的劲头,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自主研发的小卫星得以六度闪耀太空。日前,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举行的省“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中,记者见识了其中三颗小卫星的玲珑身姿。据介绍,通过这六颗小卫星的研制与成功发射,哈工大卫星技术团队完全掌握了微小卫星平台的核心技术。

  落实习总书记两次针对黑龙江的重要讲话精神,哈工大技术、市场双拳出击,依托卫星技术研究所核心技术团队成立了哈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将根据遥感、通讯、GPS定位等不同民用用户的需求进行小卫星的生产发射,打造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服务能力的航天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潜力股”。

  太空中最忙碌的“天眼”

  谈起这六颗自主研发的小卫星,哈工大人无不自豪。哈工大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教师王功伟告诉记者,这六颗小卫星个个“身怀绝技”,它们分别是“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快舟二号”、“紫丁香二号”、“吉林一号”。

  位于省“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核心区,在半掩着身姿的“快舟一号”模型旁边,记者聆听着有关它的传奇。

  2008年汶川地震时,灾区与外界的道路交通受阻,传统地面通信完全中断,而当时的空间通信监测系统无法迅速给出受灾范围、伤亡情况以及灾区地形,为救灾决策提供依据更是无从谈起。“如果有一双‘天眼’能看清灾区该多好!”这成了人们的心声,也为航天科研人员所铭记。五年后,即2013年9月,在人们的期盼中,由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快舟一号”试验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快舟”使国家快速布局“天眼”变为现实,抗震救灾、突发事件支持、监测环境,从进入轨道的那一刻起,“快舟一号”卫星就成了太空中最忙碌的卫星之一。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灾害中,“快舟一号”是我国唯一一颗对灾区实施连续十余天的天回归重访监测的卫星,成功获取高分辨率震区遥感影像75景,全部于第一时间在线分发给各相关单位,为地震灾害监测及灾情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

  马航客机“失联”,“快舟一号”“瞪大眼睛”在疑似海域上空看了11.5万平方公里,最后把尽收眼底的99景数据及时提供给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开展马航失联客机搜救的遥感监测单位。

  不仅如此,“快舟一号”获取的图像数据还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监测方面得到初步应用,在钱塘江流域水质监测中小试身手。另外,小煤窑分布、融雪型洪水、敏感基础设施与区域及环境污染源等都在“快舟一号”的监测范围内,通过地理环境信息获取,为气象和环境监测部门提供信息支持。

 [1] [2] 下一页
【联系我们】频道主编 :0451-87116812转哈尔滨频道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