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筹划,制作宣传片、路演讲稿及PPT……最近,哈尔滨市道外区人社局和文旅局正忙着为即将举办的黑龙江省第一届劳务品牌大赛做准备。
在道外区,有这样一个组织,他们是由从事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企事业单位、企业家代表,省市区级非遗传承人,大工匠人才、艺术大师及志愿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道外区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保护协会(简称协会),为保护和传承非遗不断贡献着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多彩非遗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
在道外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道外区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保护协会于今年成立,吸引了50多项非遗及传统技艺项目加入。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道外区北清真寺街上的南极网红潮街,这是一条非遗展示街区。街区上的7家非遗工作室汇有20多名省市区级非遗传承人及传统技艺工匠入驻。这些人都是协会的会员。

学生练习青丝绣技法
青丝绣、布艺、木雕、烙画葫芦、核桃粘贴作品……走进一间工作室,屋内满是各式非遗手工艺品和传统技艺作品。作为哈一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里正在开展一场非遗培训活动。市级非遗青丝绣传承人郭晓红正在指导学生练习青丝绣技法。“青丝绣是用人的头发作为主要原料。头发需要经过选材、漂洗、软化、植物染色等几十道工序,才能进入刺绣阶段。”郭晓红指着墙上的一幅青丝绣画作介绍,这幅作品头发用量占画作70%。通透度好的地方用头发,颜色重的地方用丝线和头发相结合,展现出灵动飘逸的感觉。

烙画葫芦传承人王猛
另一间工作室内,省级非遗烙画葫芦传承人王猛正手持烙笔在葫芦上作画。“葫芦表皮硬、光滑,有的地方凸凹不平。在葫芦上作画难度比较大,烙笔温度越高烙痕越重,尤其是烙上以后是擦不掉的,所以在烙的时候要做到胸有成竹。”王猛说。

非遗礼盒
说话间,摆放在桌子上的一个非遗礼盒格外引人注目。写着“龙江非遗”的礼盒内,摆放着烙画葫芦、索菲亚教堂鱼皮画等非遗作品。“这是协会设计的具有龙江文化特色的非遗礼盒,被评为黑龙江六大礼盒之一,在机场、商圈、景区等处展销。礼盒里的作品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客人的喜好来定制。”王猛介绍,协会成立至今,已开创非遗文旅品牌与文创设计共30余项、100多品类,目前正在为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设计伴手礼。
携手推进非遗传承高质量发展
在协会的带领下,会员抱团发展,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更好发展。
“以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自己出门介绍项目时心里底气不足。加入协会后可不一样了,参加一些展示和培训活动,有协会帮我们牵头,很多事情都顺利了。”郭晓红说。
“自己走南闯北,确实挺难的。成立协会后,非遗可以进社区、进学校、进贫困山区。特别让我欣慰的是,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对非遗很感兴趣,因为核桃在山区里很常见,孩子们一看到核桃就能联想到我这些作品,然后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小挂件。认识非遗的人多了起来,非遗的影响力扩大了,同时拓宽了我的创业之路,还能给别人带来收益,我感到挺欣慰的。”市级非遗核桃粘贴传承人王霞说。
为促进人员就业创业贡献“非遗力量”
在协会的带领下,非遗走进学校、社区、村镇,让更多的年轻人、农民加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同时为有就业创业意向的人员增加了一项技能。

非遗“绳结”技艺培训活动现场

王霞教居民编手链
“大家看看,这是用绳编织的白菜、苹果,咱们慢慢来,今天先教大家编一个手链。”在道外区南马路街道南坎社区活动室,王霞带领居民开展了一场非遗“绳结”技艺培训活动。“参加培训体验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很想跟老师继续学下去,希望学会这项技能增加家庭收入。”居民王爱平说。

非遗走进团结镇(协会供图)
“我跟郭晓红老师学习青丝绣,每个月至少能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阿城区红星乡海兴村村民肖伟说。
“我们已经开展了36期免费公益直播培训,每年开展就业创业指导1.5万余人次,累计带动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5万余人。”协会会长何晓雪说,协会还帮扶学校打造非遗传承基地、未成年人课外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市文联培训基地及文旅创意设计基地,接待研学人员及学生10万余人次。
非遗保护传承向新而行
在创新与发展的路上,何晓雪带领道外非遗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让龙江非遗品牌焕发新生机。9月23日,何晓雪带领非遗传承人走进“五洲同乐、四海欢歌”第六届国际文化节,代表中国展区与来自五大洲70个国家的国际友人欢聚一堂,展示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外非遗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供图)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好中华巴洛克、天恒山等文旅资源特色,围绕地域优势、产业特色,吸纳诸如民族刺绣、手工编织、家政餐饮、文化旅游等更多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会员加入协会。通过短视频直播+电商双重‘效果广告’为消费者带来传统工艺产品,让其成为非遗的天然传播场。”何晓雪介绍,在为非遗技艺高效找到爱好人群和潜在受众的同时,借助直播、流量、商品销售获得直观的商业转化,带动更多的农民、再就业人群投入到全新的非遗技艺商业空间,让群众收入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打通非遗消费的良性循环,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寻找非遗之美、文化之深。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哈尔滨松北鱼文化大街见闻2023/10/27
-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体怎么回事?2022/02/22
- 寒风中这一幕让人感慨:这才是青春的样子!
-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康泰粮库经理孙光亮接
- 潮头观澜丨这座主媒体中心,如何打造冬奥记
- 亲望亲好 邻望邻好——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
- 强军一席话丨军队要能打仗 打胜仗
- 习近平向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致口信
- 微视频丨逐梦冬奥
- 《改变中国的力量》之人民至上篇:美好生活
- 财政政策连续发力 宏观经济有望持续向好
- 104地获得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 5省区市全面完成监察官等级首次确定工作
- 一支二三十元!便宜牙膏为何难上超市货架?
- 沙特外交大臣同伊朗外长通话 讨论巴以局势
- 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枪击事件 造成2死18伤
- 英国9月异常高温致秋装销售额大幅降低
- 印度安得拉邦列车脱轨事故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