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哈尔滨  >  哈尔滨
搜 索
我国首位女跳伞兵千万积蓄捐赠家乡木兰县 哈市授予86岁大校马旭“冰城楷模”荣誉称号
2019-01-29 18:37:07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雪菲 姜元一 赵政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1月29日讯 她,14岁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她,从空中跳伞到投身科研,刷新了一项项世界空降兵史上的新纪录;她,生活简陋,却将1000万元毕生的积蓄捐给家乡……本报曾刊发过“新中国第一位女伞兵86岁大校马旭毕生积蓄1千万献给家乡做公益”的报道。已是耄耋之年的我国首位女空降兵马旭将她毕生省吃俭用的积蓄1000万元捐给家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用于教育和公益事业。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1月28日,哈市举行授奖仪式,授予马旭“冰城楷模”荣誉称号。

  28日,86岁大校马旭回到哈尔滨,在“冰城楷模”荣誉称号授奖仪式接受采访时说:“即使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我要把我的全部献给家乡木兰县,希望用这些钱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让祖国更强大。”

  14岁参军上战场 救治受伤战士

  马旭满头发白,精神矍铄,眼睛炯炯有神。虽然已经86岁高龄了,但是马旭听说主办方给她准备了一套军装时,非常兴奋,小蹦起来。

  “我是1933年3月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建国乡建国村李国宝屯。看到国家被列强欺负,从小就立志不做亡国奴,当兵报效祖国。1947年我刚刚14岁就加入了人民解放军。”马旭说,1948年,著名的辽沈战役打响,当时她背着红十字药箱奔赴战场给受伤战士治病。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她放下药箱端起枪,痛击迎面进攻的敌人,曾光荣负伤并立功,被授予“解放勋章”。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年轻的马旭成为了一名上甘岭立下赫赫战功的志愿军战士。她不仅英勇地在战场抢救伤员,而且还把清脆甜美的歌声带给了志愿军官兵,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战地小百灵”。

  在援朝战役中她还先后被授予抗美援朝纪念章、保卫和平纪念章和朝鲜政府三等功勋章,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她还结识了她的另一伴颜学庸。回国后,她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1956年,她以全优的成绩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二十刚出头的她,就获得了“一把刀”的美誉。

  20多年跳伞140多次 创造3项中国之最

  “1961年,中央军委命令由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出过黄继光的英雄部队某军为主体,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马旭说,作为一个新的兵种,自己觉得很新鲜,有神秘感,想参加,但是请求并没被通过。“我是一米五的个头,不足70斤的体重,有的同志当时嘲笑我说,马旭跳离机舱就会被风吹跑了。”

  马旭并没有退缩,晚上等伞兵们训练完了,她就悄悄跑到训练场,借着月光练习,还自制一个简易跳,每天晚上练习几百次。她一边刻苦训练,一边继续去软磨硬泡说服首长。一次次被拒绝,她仍不灰心,干脆咬破手指写了封血书:“身在空降师,如果不跳伞,怎么能叫伞兵?我恳求组织批准,并保证成为合格的伞兵!”部队领导被她磨得实在没有办法,说:“如果你跳得比部队战士好,就让你上,比部队战士差,就别再提!”她立马跳上平台,连跳三下,动作标准利索,战友们都为她喝彩。

  几年之后,马旭被批准为“试风跳”小组成员。从1962年秋马旭第一次登机跳伞开始,这一跳马旭就从青年、中年一直跳到老年。直到1984年3月,年届知天命之年的马旭还跳伞两次。20多年间,马旭跳伞140多次。

  在新中国空降兵里,她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马旭和老伴儿

  发明“充气护踝”填补我国空白

  为何跳伞?马旭告诉记者,作为空降兵,跳伞是完成战斗任务的主要途径,她要通过跳伞完成战场救护,她想通过跳伞搞出科研成果,减少部队非战斗减员。在跳伞部队时,马旭发现,因落地不稳而脚踝受伤,腰、脚挫伤的事在伞兵中时有发生。如何避免伞兵着陆时损伤,几十年来一直困扰着国际军事保健医学界,但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办法。

  为攻破这一难关,马旭和同样是军医的爱人颜学庸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入连队调查研究,亲自登机跳伞,寻求解决办法,研究设计各种的护踝器材。不知推翻了多少方案、绘了多少张图纸,有时都到了痴迷的程度。

  1983年4月,两人研制出了“充气护踝”,它填补了我国空降兵这方面的空白。他们研制的充气护踝结实、轻便、柔软,可使跳伞着陆时的冲击力减半,扭伤情况接近零,1989年获得国家专利。经过多次高原跳伞训练和水上跳伞训练又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生活省到不能再省毕生积蓄献家乡

  在现场,有人问起马老:“能捐千万,家里生活条件是不是特别好?”然而去过马老家的人都非常震惊:小小的院落、斑驳的石阶写满简陋。室内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除了满屋子的书外,几乎没有什么家什,两个沙发露出了破麻袋和破棉絮,睡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穿的是部队发的军装,吃的都是粥和馒头这样简单的饭菜。

  好多人都不理解,自己没有孩子,又正师级离休,到了晚年像其他离休老干部那样享受养花、垂钓等乐趣不好吗?但马旭夫妇将这种最简单的享乐都“自我剥夺”了,他们一年到头紧张忙碌,忙实验,忙科研。她与丈夫在生活上更是“小气”,节俭到不能再节俭,把全部精力与心血都用于钟爱的事业上。

  “这辈子,我俩都非常节俭,节省一滴水、一粒米,节省下来让家乡培养出来更多的人才。”马旭说,“我把我毕生的积蓄都回馈给当年送我参军的故乡。不为别的,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获得知识的力量。”

  除了节俭生活,几十年间,马旭和爱人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当时相关领域的空白。这些发明创造获得的报酬,还有稿费,马旭老人也全部存了下来,成为了一千万元中的一部分。

  据介绍,马旭夫妇作为师级离休干部,离休后放弃了部队安排的住房,搬到了武汉市远郊区黄陂,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只有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家乡发展才更有希望”

  马旭少小离家,戎马一生,热爱家乡之情始终如一,到了晚年更是思乡心切。

  86岁的马旭说:“我生在木兰,虽然回家乡的次数少,但对木兰的一草一木都非常有感情”。2018年9月,马旭将她毕生积蓄1千万元捐给家乡木兰,用于教育、公益事业。教育是她对家乡希望的寄托,她说,只有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家乡的发展才会更充满希望。

  马旭曾经说过:“和我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我能活着就是无比的幸福。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为祖国作贡献是无限的,只要生命不息,就得奋斗不止。”

责任编辑:彭佳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