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哈尔滨  >  阿城区
搜 索
从“劳动初体验”到“富有创造力”,哈尔滨劳动教育探路新样态
2023-05-10 09:37: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刘莉 李爱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时下,龙江大地春耕如火如荼,哈尔滨市各中小学校劳动课堂也飘出阵阵泥土的芬芳。

  “我学会了翻土、起垄,还知道了怎样摆葱苗效率更高。这样的劳动课既丰富知识又放松身心,太棒了。”哈尔滨市第100中学校二年级学生纪同泽“种地初体验”后意犹未尽。5月5日,100中校园内的小菜园变身劳动课堂,绿油油的苗映衬着学生们欢喜劳作的笑脸,一派欣欣向荣。

  插秧、收割、打谷、搬运,这不是春耕现场,而是5月8日哈尔滨市阿城区第十五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检阅仪式上的一幕,阿城区回民小学、龙涤小学、新世纪学校把劳动“搬”进体育场,孩子们跟着二十四节气去劳作,别样演绎了“劳动最光荣”。

  师生携手种大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哈尔滨市劳动课程和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市区(县)教育局视导员和进修学校教研员入校“诊断”指导,一校一策,哈市劳动教育呈现出充满体验、实践和富有创造力的新样态。劳动中,学生们学会重新审视劳动的意义,发现劳动的崇高和美;一次次体悟中形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得到极大地彰显,劳动和学习的意义在快乐中被深植。

  做中学,培养“科学范儿”

  “我从班中来,带着菌菇包。种在实验室,希望菇生早。一日看三回,忘记去做操……”这首改编自《兰花草》的歌词有趣地诠释了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参与蘑菇试种学生的心情。

  今年3月,包括香滨小学在内的28所学校的同学们迎来了新“朋友”——菌菇包。为了更好地让新“朋友”伴孩子们成长,哈尔滨市教育局特别邀请哈尔滨市农科院畜牧与生态技术研究分院副院长盛慧为学生们做食用菌种植指导,同时组织科学和劳动课教师组成项目小组,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平菇、榆黄蘑、木耳的培育过程。

  学生们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记录温度和湿度、观察土壤表层的变化、用木棍探测深处土壤的湿度……有学生开玩笑地说:她照顾自己的小妹妹都没这么用心。经过近10天的培育,平菇组的平菇已经有一半进入了快速生长期并进行了采割。

  平菇组“一片喜悦”,而榆黄蘑组却有点“垂头丧气”,因为他们的蘑菇原基迟迟不肯冒头,反而长出了不少杂菌。眼见着同伴都美美地吃上了,榆黄蘑组的学生们心里着急得不行。劳动教师白雪和三年一班班主任韩笑宇马上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适时教育学生:劳动成果的获取,既要有辛勤劳作,也要有科学的方法指导,要接受试验失败的结果,不气馁,积极调整方法,重新培植。教师们坦言,蘑菇试种,让学生们收获的不只是美味,还有源自内心的责任,更有一份面对失败再出发的勇气。

  为培养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探索科教奥妙,哈市教育局还购买了土豆种植盆,凤仙花、鸡冠花等花卉种子,目前已有50所学校学生先行“尝鲜”,预计到5月16日,将覆盖全市300余所学校。另有小鸡孵化器、养蚕套装已发放至20余所学校。在即将开展的一年一度的远程蔬菜种植活动中,将发放13万余棵蔬菜小苗,覆盖300余所学校,12万余学生参与其中。

  反复练,收获“非遗范儿”

  今春,哈尔滨市中小学非遗课堂又上新课了:吹糖人艺术家王春晶用“非遗甜”,重拾童年味;黑龙江中医药博物馆老师用药材制作香囊,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有没有人知道糖塑?是否见过吹糖人?”日前,吹糖人艺术家王春晶带着甜蜜的非遗技艺走进哈尔滨市汽轮机小学劳动课堂。

  面对王春晶的提问,当时仅有两名学生随声应和。这一反应更坚定了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的决心,也让王春晶坚定了将吹糖人这项技艺在中小学生中传播开来。

  “吹糖人,太神奇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我现在也能吹个大致模样了。”四年一班学生刘俊熙兴致勃勃地说,他非常喜欢这项技艺,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满足感、成就感。

  “经过系统化学习,现在有数名学生可以独立制作糖人桃子,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理解了要想做好一件事,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韧劲,没有一个时间过程、没有精益求精的反复练习很难收获成果。”王春晶说。

  吹糖人让汽轮机小学学生在非遗课堂上尝到了“甜头”,而花园小学学生则在非遗课堂上吃了不少“苦头”。

  前不久,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非遗文化展览馆”迎来了黑龙江中医药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吴迪和志愿讲解员们,他们现场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医课。在中医馆内,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黑龙江中医药博物馆教师李卓悦手中摆弄的各种中药材,并默念着中药的名称及药用功效。听完老师讲解,学生们了解了中医中药的起源与发展,近距离观摩了中药标本,有些学生有模有样地拿起药杵开始捣药,亲手制作了中药包、香囊,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到同学身边,让学生们通过实践体验喜欢上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哈市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哈尔滨市教育局副局长吴琼表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一方面能够让孩子们认识非遗、体验非遗、喜爱非遗,在此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逐渐生发自觉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另一方面,非遗进校园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

  身体力行,亮出“志愿范儿”

  “爷爷奶奶,您们辛苦了,停下来喝口水吧。”日前,哈尔滨市阿城区回民小学校学生走上街头,给辛苦劳作的环卫工人送去水和奶茶,并帮助环卫工人进行卫生清洁。接过孩子们手中的热水和奶茶,环卫工人王师傅激动地说:“孩子们这么小,就能体谅我们的辛苦,为他们点赞。”

  阿城区回民小学校三年一班杨雅情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服务意识,还让她领悟到奉献、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劳动精神实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阿城区回民小学通过举行“向劳动者致敬”“社区环境治理”“智慧小管家”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服务性劳动的付出过程,理解个体劳动与学校、社区、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主动关心他人,感恩他人劳动付出的劳动情感。

  志愿服务仅是全市劳动教育的一个生动注脚。吴琼介绍,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强化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培育青少年的公共服务意识、爱国情怀,还能与劳动教育互促互进、相得益彰。

  建立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支持民间艺术家进校园担任劳动课专家教师、组织劳动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今年,哈市教育局多措并举推进劳动教育,同时,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的作用,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基地资源,继续完善劳动实践资源库。

责任编辑:赵研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