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3日讯(钱玺勇 侯玉奇 记者迟亦达)5月12日,延寿县加信镇太和村水稻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当日,延寿县有机水稻覆膜插秧新技术应用现场会在这里举行,一项项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到水稻种植,农田里上演“花式”插秧、智慧春耕,让人耳目一新。

“花式”插秧,一台“铁牛”全搞定
普通插秧都是把稻苗直接插在田里,“覆膜田”插秧要先给稻田盖上一层“薄被”——铺上一层薄薄的地膜,然后在膜上打孔,再把秧苗透过孔洞插在田里。这一套复杂的“花式”插秧流程,一台专用插秧机就能全部搞定。
当日,作为有机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发明人、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在田间地头边操作,边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农户代表推介自主发明的覆膜水稻种植技术及配套机械。
“2012年,我牵头发明了覆膜插秧一体机,里面有5项发明专利。这几年,经过反复改良,设备越来越牛!”姚宏亮介绍,目前,一台“铁牛”就可以一次性完成从整地覆膜,到打孔插秧全部流程。实现了覆膜插秧全程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功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黑土盖“薄被”能自己“融化”
含有多项专利技术的“铁牛”让人眼界大开;黑土地上盖的“薄被”也不简单,它们自己就能“融化”,不给环护添麻烦。
姚宏亮告诉记者,合作社种植的“覆膜田”,采用的为全生物降解地膜,80天左右就开始逐步降解,3个月左右就将最终分解,产生的水、二氧化碳和腐殖质等分解物都将被植物吸收。
“有了这层‘薄被’,每亩可节省人工除草成本,并将稻米生长期从原来的128天延长至147天。而且有机水稻亩产从350公斤提高到近500公斤。”姚宏亮给记者算了“两笔账”: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仅利于保肥保水、增温增产,而且克服了地膜残留造成的污染问题。种出了优质稻米的同时,保护“耕地大熊猫”黑土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赢”。
从“汗水农业”迈向“智慧农业”
“今年,合作社计划种植有机覆膜田5000亩,绿色稻米订单面积达1.2万亩,稻米的品质越来越高,延寿‘覆膜米’这一品牌越叫越响。”姚宏亮介绍,目前合作社建设起了省级物联网高标准样板示范基地,完善了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完成智慧气象监测系统的搭建,实现了农业由“靠天吃饭”到“用天吃饭”的一个转型。
依靠科技力量,不仅合作社出产的稻米身价更高,社员的腰包也更鼓了。“今年,种植新技术应用后,预计社员种植覆膜田收入和去年相比,每亩还能增加200元。”姚宏亮言语里透着自豪。
姚宏亮和他带领的合作社,是延寿县从“汗水农业”迈向“智慧农业”的缩影。为了做好稻米文章,延寿县以统筹谋划稻米产业和品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兴农,立足市场创品牌、整合资源强品牌、依托平台靓品牌,做强“两头两尾”,全力推动稻米产业发展。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寿县志愿者开展重阳节助老活动2021/10/15
- 湖南卫视AI主持人亮相2021/10/04
- 足协:将禁止武汉队注册新球员 怎么回事?2021/09/27
-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 “小”城市打造志愿
- 张庆伟:持续提升管理保护质量和水平 努力
- 哈尔滨市建立经营业户诚信管理机制 3次违
- @高考生!多所驻庆高校招生计划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间大庆天气“和风阵雨” 最高气温29
- 大庆孤儿保障再升级 最新政策走在全国前列
- 哈尔滨机场第二通道 迎宾路高架桥施工忙
- 首批"提速办"事项清单公布 失业登记3个工作
-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
- 弘扬光荣传统 赓续红色血脉
- 创变赋能——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
- 国家卫健委答疑告诉你 为啥要接种流感疫苗?
- 印度前总理辛格患登革热 目前病情稳定
- 太久没飞生疏了?美飞行员秘密报告大量操作失误
- 台风“圆规”致菲律宾死亡人数上升至39人
- 伊拉克部分政党对议会大选初步结果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