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7日讯(李茂林 隋吉鹏 记者迟亦达 郑通 岳同明 印蕾)上个世纪70年代初,村里当时的账面资金是3.76元,外债高达17万元,村民连温饱问题都难解决。
现在,村里已拥有集体企业28家,村固定资产近3亿元,人均纯收入近3万元,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级生态村、省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是这个村的新标签。
这就是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
近日,东北网记者来到长营村,感受长营发生巨变的山山水水,感受长营人的奋斗之路。

向“大坑”宣战
长营村是尚志市一面坡镇政府所在地,绥满公路和滨绥铁路将村子夹在中间。在村委会楼前的院子里,记者见到了长营村党总支书记张秀林。面前的张秀林,头发全白、脊背微驼、一身迷彩、嗓音洪亮。
1971年,张秀林被当时的一面坡镇党委任命为村党支书。“那时的长营村是穷得不能再穷了。”张秀林回忆说,村里耕地面积特少,人均只有一亩半地,是一个“吃饭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村”。
1983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营村的土地和前几年积攒下来的集体资产也面临着被分掉的境地。张秀林想,村里除土地之外的集体资产都分了,各家各户多少都能得点,但这点钱对于每家每户来说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村里再想要干点啥那可就难了。
如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资产?还得靠土地。长营村西北靠近滨绥铁路一侧有修路取土遗留下来的一片深坑,最深的十几米,最浅的也要几米深。张秀林决定把这些深坑填土造田。1993年冬天,长营村正式向“大坑”宣战。
这些大坑距离村里还有一段距离,为了节省时间,张秀林带领“填坑大军”就吃睡在大坑边。每天凌晨3点,他们就起来运沙、运土倾倒在大坑里,一直干到晚上9点。
经过3个冬天的苦战,约3亩地被“造”了出来。那一年村民们在这片新地里种下了水稻,3亩地共产了约900斤稻谷。之后又经过10年的奋战,到2006年,长营村周边的大坑全部被填平。经测算,填坑异地取土近400万立方米,共“造”出1480亩耕地,让长营村的耕地面积翻了一倍。
现在,这一片规划齐整的稻田,每年都可以为村里带来几十万的收入。

红树莓喜结“财富果”
一百多年前,中东铁路修到了现在的尚志市,随铁路而来的是一批俄罗斯侨民,他们带来了香肠、面包、啤酒,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莓,蓝莓、紫莓、红树莓。莓被广泛种植于尚志广袤的黑土地,用于鲜食、酿酒和做果酱。后来,俄罗斯人走了,但那些莓的种子却落在这里生了根发了芽。
盛夏时节,长营村的红树莓生产基地里一派绿意盎然,夏果刚刚被收获,树上偶尔还能看到数量不多的红树莓,颜色鲜艳,令人垂涎欲滴。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聚焦项目实体提供服务 通河县全力推进产业项目落地投产2021/08/29
- 赵薇作品被多平台除名2021/08/27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
-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 “小”城市打造志愿
- 张庆伟:持续提升管理保护质量和水平 努力
- 哈尔滨市建立经营业户诚信管理机制 3次违
- @高考生!多所驻庆高校招生计划和方案已提
- 高考期间大庆天气“和风阵雨” 最高气温29
- 大庆孤儿保障再升级 最新政策走在全国前列
- 哈尔滨机场第二通道 迎宾路高架桥施工忙
- 首批"提速办"事项清单公布 失业登记3个工作
- “五个一百”,浸润心灵的力量
- 27日新增确诊21例 其中本土1例(在云南)
- 红色血脉——党史军史上的今天|8月28日 重庆谈判
- 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给网络活力护航 为网络正气撑腰
- 俄媒:美情报溯源无“实锤”也不会阻碍其“甩锅”中国
- 美国拙劣的政治溯源侮辱了科学和世界
- 柬埔寨官员:新冠病毒溯源政治化损害国际抗疫合作
- 搞军演、拉盟友,美国“秀实力” 东南亚国家为何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