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7日讯(于德志 记者迟亦达)近年来,哈尔滨市方正县人民武装部坚持“六部”(应急应战的指挥部、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后备力量的建设部、县政府的兵役部、军民融合的协调部、宝贵财富的服务部)职能,强化全县民兵营连组织功能,加强组织建设,以兵带民、军民融合,协调发展,带领全县民兵积极参与到全县美丽乡村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据介绍,近年来,方正县人武部注重加强基层民兵组织建设,通过抓班子、强组织、带队伍,打造了4支民兵应急队伍,在几次大的应急活动中显露初角。针对乡镇基层专武干部每年都有提拔使用的现状,怎样管好民兵队伍,使之形散而神不散,部党委一班人通过调查研究,决定用强化基层组织功能,规范组织生活,加强民兵教育,提高民兵组织性纪律性,来提高“两应”能力(平时应急、战时应战)。该县人武部通过每年3月份的组织整顿,重点把地方领导和专武干部调整后作为民兵基层组织调整重点,及时配好配强营连班子。每年组织营、连、排“三长”集训,提高民兵营党委、连党支部抓班子统队伍的能力。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建设、日常管理、应急作战能力。在抗洪抢险、扑火救灾、退耕还林、美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尽显民兵力量,凸显民兵风采。“一样的老百姓,在武装部指挥下就是猛虎、就是生力军,不服不行。”时任天门乡党委书记的薛春林说到。方正县人民武装部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坚持以城带乡、一体发展,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全县民兵全力推进建设,形成了军民共建美好家园的高度共识和浓厚氛围。8月22日,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哈尔滨召开。当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走进方正县天门乡,在这里的每个村屯,基本看不到散落的生活垃圾,更闻不到垃圾的异味。洁净的村容村貌让村民生活在幸福中,这是民兵组织功能发挥,“三级”专武干部包村、包屯、包户的具体成果。


天门乡垃圾处理厂在2015年8月由县政府投资247万元开工建设,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日处理规模3-5吨,可有效处理全乡12个村产生的日常生活垃圾。记者在现场看到,垃圾处理厂占地约200平方米,采用电脑化操作,只需3名民兵工作,早晚各一次即可实现乡里的所有垃圾处理。据该乡武装部长李铁峰介绍,目前该乡每个村屯都有一名民兵保洁员,负责收集垃圾运到垃圾处理厂。目前,全县已实现了农村垃圾“户分类、屯收集、村转运、乡处理”的模式,在“三级”专武干部包村、包屯、包户的具体措施下,各乡镇民兵营、连、排三级领导干部包村、包屯、包户,进户见人进行卫生知识及传染病防护常识宣传讲解,垃圾分类存放、处理的意义,使全体村民有了较高认识和高度自觉。既极大提高了环境卫生状况,又节约了垃圾运输和处理的费用。今年全县先后共出动民兵1200多人次,清扫县区、乡村街道、死角,拉运垃圾,栽花、种草、植树,为全县美丽乡村助力。据了解,该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礼满方正”民兵先行,使基干民兵变成“红专兵”。方正县人武部在建设文明方正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开展以县属现役军人和基干民兵为主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礼满方正”活动中军人和民兵率先垂范,带领全县现役军人和民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德礼满方正”活动向农村推广,一是组织全县民兵积极参加在乡镇、村屯修建主题广场、绘制文化墙、设置宣传牌等工程,编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作品,在农村广泛传播,在普及“五德十礼”基础上,编写村规村训、传唱村歌村诗,使文明新风无处不在、润物无声,融入生活、深入人心。二是以“德礼之家”为阵地,培育文明新风。在各乡镇、村屯辟建了“德礼之家”乡村文化大舞台,实现屯有中心户,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农技服务、倡导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掌握新知识、树立新风尚。在全县引导组建了14个民兵志愿服务队。方正美丽乡村新貌吸引了外地游客,许多民兵骨干带头办起了农家乐、休闲农庄、家庭农场,不仅增加了民兵个人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并在民兵组织中深入开展“十奖十评”等创建活动,评选了最美街路、最美庭院、民兵文明之星、民兵保洁之星、民兵公益之星,全县涌现出“全国文明家庭”、“中国好人”、“龙江好人”等一批先进民兵典型,形成了先进基层民兵组织群体的“示范效应”。培育新型致富民兵带头人,组建各类合作社177个,发展种粮大户131个、家庭农场67个、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有效引领了乡风文明新风尚。
据悉,该县形成了基层组织坚强,全力推进,军民共建美好家园的高度共识和浓厚氛围,城乡环境日趋优美,先后参与建成了方正镇国家级生态乡镇、会发镇等6个省级生态乡镇、建国村等34个国家级、省级生态村,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2016年,方正县被国家确定为全国31个美丽乡村及精神文明建设试点县之一。2017年8月,参加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代表走进方正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