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哈尔滨
搜 索
八女投江
2017-07-31 09:43:5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冷云等八名抗联女战士牺牲得壮烈,令人赞叹。八女投江的故事是一曲悲壮的歌。当她们抱着、挽扶着负伤的战友,指导员冷云用手捂住伤口,坚决地下达命令:“走!”的时候,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肃然起敬。这是一群多么令中国人民骄傲的伟大女性,多么为中华民族争气的中华女豪杰。

  史学工作者质慧写到:1938年5月,第二路军参加西征的第四、五军部队从宝清出发向牡丹江下游的刁翎集中。7月2日袭击了牡丹江沿岸的三道通之后,正式开始西征。在这次西征的队伍中有许多女同志,她们同男同志一道跋山涉水肩并肩地进行战斗。在战斗时,她们发挥了战斗员的作用,在打下敌人的村镇时发挥了宣传员的作用,在平时战斗、行军间歇中又发挥了服务员的作用。西征军中的女同志是完成西征任务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攻打楼山镇的战斗胜利结束后,第四军、五军的队伍分路继续西进,随军西征的第四军女同志同五军妇女团合并,随第五军行动。1938年8月,第五军西征部队到达五常县境内,他们在五常山区活动时暴露了目标,多次遭到敌人的围攻,战斗异常激烈,队伍损失很大。第五军一师突出重围后,决定返回牡丹江沿岸,寻找第五军军部,汇报西征情况,进行休整。

  妇女团在随第五军西征途中,历尽了千辛万苦。在五常山区遭敌围攻的时候,许多同志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同第四军女同志合并后的妇女团,随一师部队返回牡丹江沿岸休整时,全员只剩下以指导员冷云为首的8名同志了。妇女团的8名同志终于随军回到了牡丹江畔。在西征往返几千里路的征战途中,她们跟随队伍,穿行在鸟兽集居而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里,爬山越岭,风餐露宿,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鞋子换了一双又一双,到了再无可换的地步时,就拖着漏底的鞋子前进;缺乏粮食,她们就同大家一块儿吃野菜、野果。她们同男同志一道,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用战斗完成了所担负的光荣使命,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妇女团的8名同志随着队伍从佛塔密北中趟过头道河子,在海林的半砬子截获了敌人木营的3只船,渡过牡丹江然后又弃船拉山道一直向北走。10月上旬的一天,队伍来到乌斯浑河边,晚上露宿在柞木岗山下。柞木岗山在乌斯浑河西岸,是乌斯浑河的尽头,距牡丹江入口处只有七八里地,河东岸是大、小关门嘴子山。这里是当时渡河的道口。队伍准备在这里休息一个夜晚,第二天拂晓渡江,绕道去克上克宿营找第五军军部。深秋季节的夜里分外凉,秋风刮着,翻动着战士们勉强蔽体的单衣,侵袭着他们的肌肤。为了取暖,百十来人的队伍沿着乌斯浑河岸点起了十来堆篝火。半年来无尽无休的恶战,长途行军的劳累,使战士们衰弱、疲乏极了。大家点燃了篝火,背靠背坐下来,很快进入了梦乡。

  篝火,可以给战士们以温暖,也给战士们带来了灾难。篝火暴露了目标,引来了敌人。住在样子沟的大特务葛海禄发现了篝火。他向当地日本守备队作了报告,连夜带领日本守备队和伪军扑向篝火所在地,在我队伍附近埋伏下来,一待天亮就发起攻击。

  第二天拂晓,队伍整装待发,准备渡河。当时的乌斯浑河正涨大水,原有的河床自然加宽。河中激流滚滚,岸边浪花飞溅,想要找到原来的渡河道口已经是很难的了。为了防止发生意外,领导命令会凫水的金世峰参谋带着8名女同志先行渡河。他们来到了河边,金参谋下水试探深浅,凫到了对岸。突然,队伍的周围枪声大作,敌人发起进攻,8名女同志被隔在岸边,金参谋也被隔在了河的彼岸。

  一场恶战开始了。在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我大队指挥员及时组织火力给敌人以反击,边打边指挥队伍向柞木岗山上撤退。

  枪响后,冷云指挥同志们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她把7名战士分成三组,分别安排在柳条通后面隐蔽起来,准备迎击敌人。这时冷云发现大队要向柞木岗山上撤退的意图,为了减少大队的损失,尽快突围出去,她毅然下令:“同志们,快!向敌人开火,把敌人引过来,让大队突围!”“射击!让大队突围!”7名战士明白了冷云的意图,也懂得这意图的意义。她们同声回答过后,8名同志的长、短枪同时开火,凝集着仇恨的子弹飞向敌人。敌人发现河边有人射击,马上组织一部分人调转枪口,向冷云他们扑来。敌人的火力分散了,大队趁机发起冲锋,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大队指挥员发现冷云带领的7名同志据守在河边向敌人射击时,立刻意识到她们的危险,于是命令部队调头向敌人冲去,想通过猛攻把冷云她们带出来。但,时机不待人,敌人已经用重火力控制住山口,切断了大队同河边8名女同志的联系。冷云发现大队又转过头来援助他们,马上想到这样恋战下去的危险。她通知其他7位同志齐声喊话:“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7名女同志在冷云指挥下,一连地喊了三次话。她们下定了“让大队冲出去,我们牺牲也值得”的决心。大队听到了她们的喊声,指挥员同志想再作一次努力,然而,敌人装备精良、人多势众,大队连续两次冲锋都没有成功,负伤的战士越来越多。如果同敌人硬拼下去,大队有再遭包围,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为了继续抗日,为了革命事业,大队指挥员忍痛下令,队伍向西山柞木岗的密林里撤去。

  敌人见大队已撤向山里,要尾追上去,牵制住他们已不可能,就集中兵力向冷云她们围扑过来。敌人想凭人多势众,由远而近,步步进逼,活捉我妇女团的同志。敌人的主意打错了,我妇女团8位女战士虽仅有3个战斗组,人单力薄,使的是轻武器,而且弹药也不足,但她们都是经过严酷斗争考验的战士,都是硬骨头。她们在敌人疯狂冲击时,毫不怯懦动摇,而是冷静、沉着地射击扑上来的敌人。

  8支轻武器确实挡不住像羊群似冲上来的敌人。敌人忙乱地向柳条通射击着,嘴里嚎叫着,蜂拥着冲上来。冷云让大家准备好手榴弹,待到冲在前面的敌人快接近柳条通的时候,她大喊一声“打!”4颗手榴弹同时飞向敌群。在“轰!轰!”4声巨响中,敌人趴下了一片,腿脚快的扭头往回奔逃。遭到迎头一击的敌人摸不清柳条通里的底细,没敢再发动冲锋,只好趴在地上继续射击着,子弹在8名女战士的头上呼啸而过。

  “同志们,要注意节省子弹,等敌人靠近时再打!”冷云小声地通知着她的战友。8位女战士停止了射击,柳条通里静了下来。除了敌人射击的子弹在头上呼啸而外,柳条通里静得出奇。冷云爬到另外两个小组跟前,让她们再拉开一些距离,同时检查了同志们的子弹、手榴弹。确实,她们的子弹不多了。冷云同安顺福、胡秀芝、杨贵珍碰过头,让她们做好应急准备。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了,深秋的高空万里无云,只是这乌斯浑河西岸边的上方弥漫着硝烟。冷云抬起沾满灰土的脸,没理睬敌人密集的射击,审视着四周,尤其是河边的地形。她们所在的地势很不利,河岸上光秃秃的,距离柳条通还有十来米;本来可以隐身的荒草有的被敌人的枪弹扫倒了,有的被炮火烧着了;身后几百米宽的河里翻着浪花,汹涌奔腾地向北流去;河对岸大小关门嘴子山,经霜的柞树叶子红彤彤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们所在的柳条通和四周毫无联系,想要借它隐身撤退是不可能的。

  冷云看过地势,精力又转到正面的敌人上来。敌人挨炸吃了亏,更疯狂了。迫击炮连连对准柳条通发射,周围的荒草燃烧得更炽烈了,浓烟向河边滚动,有几处柳树毛子被炸平,战友们眼看就没有遮身的屏障物了。冷云决定,率同志们撤向河边。她的命令还没有发出,敌人迫击炮停了,又发起了冲锋。狡猾的敌人大批地从正面突击,另有两批小股敌人从两侧运动过来,三个方面同时鸣枪奔突,气势汹汹,甚为猛烈。敌人逼近了,8名女战士边射击,边准备好了手榴弹。手榴弹同时向三个方向投出去,在敌群中爆炸。硝烟过后,敌人又冲了过来。第二批手榴弹又在敌群中爆炸,敌人除了被炸死的,没死没伤的再没有坚持下去的胆量,扭头就往回跑,敌人又退却了。冷云回头看看战友们,见黄桂清负了伤,赶忙过去替她包扎。郭桂琴也负了伤,杨贵珍正给她包扎。安顺福、胡秀芝、李凤善、王慧民正用自己的衣服扑打着将要烧向身边的大火。冷云命令大家架起负伤的战士,在战斗间歇时,借着荒草和柳条通上空冒着的浓烟,迅速撤到河沿,卧倒在土坡上。

  同志们的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只剩下了3颗,战友又负了伤,正面、两侧都是敌人,背后又是急流激荡的乌斯浑河。她们8个人都不会凫水,眼下就剩下了两条路,战死或被俘。抗联战士被敌人俘虏,那是最大的耻辱。冷云望着同志们,同志们望着冷云。冷云终于下了最后的决心,她向大家说:“同志们!咱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现在咱们弹尽援绝了,只有趟水过河。能过去,就找到军部继续抗日战斗到底,过不去,宁肯死在河里!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战死是我们的最大光荣!”

  “指导员说得对!咱们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过河!”安顺福坚决地响应。“对!过河!”其他6名女战士一致同意。“好!咱们还有3颗手榴弹,一定要用在节骨眼上!”冷云的话刚说完,敌人又怪叫着冲上来。他们边冲边喊:“赶快投降!投降!捉活的!捉活的!”“同志们!下河!”冷云站起来,安顺福站起来,杨桂珍站起来,3颗手榴弹向敌人飞了过去。女战士们互相搀扶着站起来下到河里。突然,远处飞来几颗子弹,王慧民身子向前一扑,倒了。冷云刚要去抱她,一颗子弹打中了她的肩头,胡秀芝忙将她扶住。安顺福抱起了小王,冷云用手捂住伤口,坚决地下达了命令:“走!”她们抱着,挽扶着负伤的战友,向乌斯浑河深处走去。愚蠢的敌人还存在着幻想。他们看到下河的女战士,仍然不死心,忙乱地喊着:“回来!上河岸来,回来,金票的大大的,生命的保障!”

  水深浪急,波涛汹涌,听到敌人的嚎叫,战士们毫不理睬,她们昂着头向河心走去。敌人更加疯狂了,子弹从女战士身后追来,从头上,从身边呼啸而过。她们忽而躺倒在水中,忽而挣扎起来,激流冲得她们立身不稳。这时敌人的一颗迫击炮弹在她们身边爆炸,掀起了一股巨浪,巨浪过后,再也见不到女英雄们的身影。余下的是一片激流滚滚、浪花飞腾的河水。

  平静了,乌斯浑河两岸是那样的平静。东岸大小关门嘴子山上的柞树叶子一片红彤彤。西岸、西岸的远处,柳条通前面、两侧,炮火给地面留下了一片焦黑。焦黑的土地上倒卧着敌人横七竖八的尸体;还有,就是被八女投江这悲壮场面惊得呆若木鸡似的日本守备队和伪军。抗日民族英雄的成长都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着深厚的铺垫,曾当过冷云老师的董仙桥回忆了这八位女英雄的成长过程,令人深受启发。董仙桥说:

  1938年10月的一天,抗联第五军一师参加西征的100余名指战员,在关书范师长率领下返回第五军军部途中,露宿于乌斯浑河西岸柞木岗山下老道沟草甸子柳毛丛中时,因样子沟汉奸、特务葛海禄告密,不幸被刁翎日本驻军司令官熊谷网罗的千余名日军、伪军、山林警察所包围。在我军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妇女团杨贵珍、安顺福、胡秀芝、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等7名同志,在政治指导员冷云带领下,自觉地把敌人火力引向她们,掩护大部队突破敌围,安全转移。而她们在弹尽路绝、战友援救无效的情况下,面对凶残的敌人,绝不屈服,绝不当俘虏,集体英勇投江,壮烈牺牲。她们殉国时,最大的仅23岁,最小的才13岁。她们的事迹已载入中国现代史的革命史册,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孙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冷云原名郑志民,乳名郑香艺,生于1915年。家住桦川县悦来镇。父亲郑庆云,母亲谷氏,全家以种地和在镇子上卖小菜为生。她们兄妹3人,哥哥郑殿臣,为人忠厚老实,在外地当店员,姐姐早年出嫁,后来被警察勾结歹徒害死了。

  1925年春,冷云10岁时,上了悦来镇北门里两年小学。她性格很刚强,有一次,因为画画,她被姓何的先生把小手打肿了,手背出了血,但她一声不哭,回家后背着手,生怕家里人看见。她聪明好学,热爱劳动,每天放学回家,除完成作业外,还经常主动帮助嫂嫂做饭、刷碗、洗衣服等,家里人都很喜欢她。

  1931年春,她考上了吉林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起名郑志民。1932年4月12日,因日军乘江船进驻佳木斯城,学校被迫停课。1933年秋,男女生合校后,她接着在桦川县中学师范班读书。冷云在佳木斯读书时很好学,思维敏捷,渴求真理,接受新思想快,关心时局形势。她经常与高明世、范淑杰两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借问课程之机,要求班主任老师(董仙桥、地下党员)讲些国家大事,还常到老师家听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当时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学校被迫进行“劳作”、“贤妻良母”、“阶级服从”等奴化教育,郑志民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她在班上很活跃,敢说敢讲,表现出一派正直刚毅的气慨。她与高明世、范淑杰一起被同学们称为“三杰”。她的班主任老师经常通过秘密的形式,给一些进步的学生讲政治时事,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冷云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因受他的启发教育比较多,冷云在政治上进步很快,她敢于在女同学中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并逐渐成熟起来。1934年夏天,由我和高明世秘密介绍入党。同年,由她和高明世介绍范淑杰入党。不久在师范班里成立了第一个女同学党小组,在学生中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1935年12月底,冷云在师范班毕业,被派回悦来镇南门里初级小学(现在的第三完小)教学,讲授算术、语文、图画、音乐、体育等课程,并担任班主任。这时候,她已是20岁的大姑娘了。中等身材,红润的圆脸上镶嵌着一双聪慧的大眼睛,活泼、直爽、乐观,喜欢打球、画画、音乐,能吹笛子。她常穿黑格子白布衫,还有旗袍,外套一件红毛线背心,朴素大方。她待学生和蔼可亲,学生都很敬重地。当时,学校盛行体罚学生,歧视女同学,而她对学生总是像慈母般的耐心教导,孜孜不倦,从不打骂学生,对男女同学一视同仁。除了正常教学外,她还经常给学生讲“岳母刺字”、“岳飞抗击金兵”和“杨家将”等故事。她教育学生说:“英雄要爱他们自己的国家,打击外来侵略者。”她经常参加支部开会,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搜集日伪情报,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秋,周保中将军要求下江特支向抗联第五军输送知识分子干部,以提高部队素质,勃利县委易恩波把这一指示转给悦来镇党组织。过去,冷云因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早就提出要参加抗联。这回经她的同学悦来镇党支部书记马成林请示上级党组织,同意冷云由地方转入抗联第五军工作。当时,日伪警特对教育界监视很严,为了避免发生意外,防止暴露党组织,使郑家免受株连,在党支部的巧妙安排下,以冷云调去富锦工作为由,中途转入抗联第五军。到第五军后,冷云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改名冷云。后来随军出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她转入部队后,敌人虽然进行了多次追查,但都被党组织设法掩盖过去了。她在奔赴抗日队伍前夕,董杰(字若坤,悦来镇北门里两级小学教员,中共党员)到她家看她时,她鼓励战友说:“若坤啊,在敌人眼皮底下干革命越来越难了,随时都会有危险的情况出现。我希望你以后工作更要谨慎小心……我们这一生,都交给了党,在哪里干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斗争。“她还在给董杰赠书上留言:“两山不能迁,两人能见面。盼那天,相逢日,祖国换新颜!”这充分表现了冷云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心耿耿和对在艰苦的斗争中始终充满的必胜信心。在艰苦的对敌斗争中,抗联队伍每到一处,都扎根群众,鼓舞群众,号召人民起来参加抗日斗争。杨贵珍、安顺福、郭桂琴、王惠民4位烈士,就是抗联队伍播下革命种子结出的丰硕果实。

  杨贵珍,1920年10月出生在林口县东柳树河子村一个贫苦家庭。她7岁丧母,15岁出嫁。第二年丈夫得病死了,婆家逼她“走道”(改嫁),她经常挨打受骂。父亲杨景春,为人豪爽,肯帮助人,路过的人经常到她家借宿,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家为“杨家店”。当时,抗联第五军周保中军长经常带领队伍来她们村,帮助老百姓干活,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教唱《贫民叹》,号召老百姓起来抗日,驱逐外患。杨贵珍家时常住女兵,一边帮助干活,一边给她讲革命道理,使她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1936年冬,她在抗联队伍的引导下,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离开家庭,参加了抗联队伍,起名杨贵珍,在小锅盔山和四道河子沟里抗联密营被服厂工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安顺福,朝鲜族,中共党员。生于1915年,居住在穆棱县穆棱镇新安屯。家里靠种水稻为生。丈夫朴德山,是抗联四军四团政委(已牺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她就开始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是新安屯抗日儿童团员。1933年加入青年团,他把抗日救国的工作做得很出色。1934年她参加了抗联四军,任四军被服厂厂长。她有一张瓜子脸,前额稍高,举止稳重,在妇女团里被称为安大姐。郭桂琴,家住林口县刁翎四合村,乳名菊花,生于1921年。她早年丧母,寄养在外祖母老雷家。外祖母家很穷,整年穿着补钉摞补钉的衣服。她中等个儿,长脸庞,留着长长的辫子,性格活泼开朗,喜欢说笑,爱唱民间小调和扭秧歌。1936年6月的一天,在抗联五军一位王连长和一位女战士的引导下,她毅然剪掉长辫子,离开外祖母家,参加了抗联队伍。王慧民是林口县刁翎四合村人,生于1925年。她中等个,爱说爱笑,很能吃苦。家里姐弟一大帮,房子叫日本兵给烧了,居无定所。父亲外号叫“王皮袄”,是抗联五军的一位副官,家里经常有抗联人员来往。王慧民12岁那年,就随父亲上山参加了抗联队伍,第二年就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由于当时处于残酷的斗争环境,胡秀芝、黄桂清、李凤善等3位烈士的生前经历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所能收集到的仅有胡秀芝牺牲时是班长,家住林口刁翎岗后马蹄沟一带,出嫁后参加了抗联,再没回娘家。有个哥哥叫胡秀峰(已故)。黄桂清,牺牲时20来岁,家住林口刁翎南园子,全家抗日,是抗联的堡垒户,家里经常住着抗联的人。李凤善,朝鲜族,中等身材,长得很丰满结实,家住林口龙爪一带。 (选自《东北抗联纪实选载》,本文发表在《世纪桥》2012年第二十二期)

责任编辑:连冬雪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