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就是以八大召开为标志,又以八大召开为良好开端的。斗转星移,岁月如流。八大的召开已经距我们整整55年了,今天我们站在现实的高度来纪念这次历史盛会,定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借鉴。
一、中共八大的召开
到1956年上半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巨大进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如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八大,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一次历史性盛会。八大的召开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起点。党的八大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55年的历史也证明,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之际,八大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文艺以及党建理论等富于创造精神的新方针与新设想是正确的,堪称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设计的第一个蓝图,不仅给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指导,而且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智慧。
二、黑龙江省参加中共八大会议情况
黑龙江省参加八大会议的代表共有正式代表36人,候补代表4人。其中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代表有欧阳钦(省委第一书记)、冯纪新(省委书记处书记)、强晓初(省委书记处书记)、王一伦(省委书记处书记)、王鹤峰(省委书记处书记)、杨易辰(副省长)、任仲夷(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吕其恩(哈尔滨市委书记处书记)、李延禄(副省长)、李治文(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吴亮璞(团省委书记)、柏青(省妇联书记)、常一彬(省工会主席)、王树棠(黑河地委书记)、弓日均(铁骊县委书记)等15人;农业、工业等各行各业代表有于文化(双城县希勤乡支部书记)、王子文(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局长)、王正林(国营友谊农场副场长兼农艺总技师)、王若平(哈尔滨森林工业管理局局长)、李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宋世发(哈尔滨四二七厂施工科科长)、林纳(北满钢厂厂长)、邹奎文(哈尔滨市一二厂副总机械师)等8人;其他身份代表有于毅夫(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李卓然(中宣部副部长)、李范五(林业部党组书记)、吕东(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吕正操(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狄子才(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校长)、周保中(云南大学校长)、章泽(中央书记处第四办公室青年组组长)、张策(国务院副秘书长)、冯仲云(水利部副部长)、杨献珍(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校长)、赖际发(建筑材料工业部部长)、韩光(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等13人。候补代表李友林(牡丹江市委书记)、陈元直(省委文教部部长)、苏醒(佳木斯市委书记)、梁成义(鹤岗市委书记)4人。
会上,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结合黑龙江省的工作实际,专门对加强党的领导作用问题做了发言,摆出在党的领导问题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缺点和偏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出现忽视削弱党的领导作用的根源及其造成的危害,提出了今后为彻底克服忽视和削弱党的领导作用的倾向的具体办法。欧阳钦在会议上的发言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对于以后黑龙江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一步重视党的领导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三、中共八大路线在黑龙江省的贯彻与执行
八大召开后,黑龙江省认真学习贯彻八大精神,明确工作重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鼓舞了全省广大干部和群众前进的信心。为深入贯彻执行八大的正确路线,推动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按照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密切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省委还增设了领导经济工作的机构,带领全省人民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
(一)按照八大路线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1957年是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全省经济建设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工业上要新建一批大型企业,一些新建的工厂将开工生产,试制和生产新产品的任务也日益增多;农业上粮食产量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经营管理、生产组织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其他战线也需要积极改进工作,才能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发展的形势。根据上述情况,省委、省人委努力克服急躁冒进倾向,于1956年11月24日至27日召开的省委一届三次全委会议上,确定以“巩固成绩,提高质量,重点发展,全面安排”作为1957年的工作方针,随后,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制定1957年的经济建设计划,规定今后的重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以工、农、林业生产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在计划中,省委根据中央精神,合理调整农业、工业、财贸等部门之间关系,使整个经济恢复了平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开展大规模增产节约运动
根据“八大”与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认真贯彻“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一切事业”方针,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1957年3月22日,省委作出了《关于1957年在全省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方案》。这一运动在全省工业、交通、基本建设、财贸、农业等各条战线以及党政机关收到了明显效果。在增产方面:工业战线超额完成上半年生产计划,试制成功了大型水轮发电机、直流发电机、玻璃丝等数十种新产品;农业耕地面积比1956年扩大了104.6%,畜牧业也有发展,全省养猪头数比1956年增加22%。[2]在厉行节约方面:基本建设战线从勘查、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节约了大量投资。全省通过清库,挖掘出钢材、木材、生铁以及其它许多急需物资。同时,还在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也普遍进行了精简机构、紧缩编制的工作。1957年全省全年财政收入完成4 7369万元,为预算的103.77%;财政支出4 3489万元,为预算的95.27%,收支相抵略有节余。财政收入增加,保证了各项建设资金的需要。同年工业上新建、扩建46个大中型企业,试制成功290种新产品;在农业、林业、水利方面投资1 4590万元,对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培育林业资源,实现水利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交通运输方面投资969万元,使全省交通运输有一定改观;在文教、卫生方面投资8685万元,增加各类学校招生16万多人;社会救济投资963万元,发展了社会福利救济事业。
1957年,由于全省生产建设的大发展,出现了与财力、物力不相适应的矛盾;加之1956年职工调整工资和各种贷款支付过大,社会购买力急剧增长,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为解决供求之间的矛盾,全省各部门在统一领导下,合理安排了基本建设,缩减了一批不十分紧迫的项目。物资部门积极开展清仓查库和物资回收工作,增加生产资料的供应;商业部门加强商品采购和市场的计划销售工作,并开放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扩大资源,扭转销大于进的局面。经过一系列努力,全省的财力、物力有所增长,物资供应紧张的局面有所缓和,从而稳定了工业生产的正常秩序和职工群众的思想情绪,保证了1957年工农业生产在稳固的基础上顺利发展。
(三)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全省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合作社、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1957年3月31日,省委召开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农业战线的中心任务是办好农业合作社,争取农业大丰收;并提出加强合作社的组织整顿和组织建设,改善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合理的分配制度,以增产粮食为中心,全面发展农业生产,使85%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等方面措施。根据省委的部署,全省农村普遍开展了整社工作。在民主办社、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以及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生产计划体制、统购统销工作、副业生产、社员生活等方面也进行整顿,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短短几个月通过对八大方针的实践,八大路线的正确指导作用已经开始显现。黑龙江省的经济社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城乡各条战线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经过全省人民的团结奋斗,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全省工农业各项主要生产指标都超额完成了计划。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2%,达到58.92亿元;社会总产值增长75.9%,达到73.54亿元;国民收入总额增长63.61%,达到37.78亿元。[3]这些成就,使黑龙江省有了比较强大的工业基础,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同时,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些都为全省今后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们党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未能把八大路线贯彻到底,但是,我们党对这段曲折的历史进行了认真总结,得出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如今,55年过去了,八大的宝贵精神、正确决策和深远意义也没有随着远逝的光阴被岁月尘封,相反,它在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中透发出耀眼的光芒和新的活力。今天,我们纪念党的八大,就是要以史为鉴,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伟大实践
中,紧紧围绕省委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共创辉煌。□
参考文献:
[1]《回忆欧阳钦》,第296页。
[2]《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统计提要》(1949—1981)
[3]《中共黑龙江简史》,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96页。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