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哈尔滨  >  哈尔滨
搜 索
黑龙江党史上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2017-07-04 09:30: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陈玫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决定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运动。

国共第一次合作资料图。

  党的早期革命者陈为人1923年春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他代表满洲出席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回哈尔滨后,便积极贯彻党代会关于开展国民革命和实行国共合作的决议精神,经过与在哈尔滨从事建党工作的地下党员李震瀛等的艰苦工作,他们发展和培养了一批革命积极分子,这为后来在哈尔滨建立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打下了良好基础。

  1923年10月,孙中山为了扩大在东北的国民党党务工作,通过中共北京区执委李大钊派中共党员张晋(张昭德)任国民党哈尔滨支部长,筹建国民党哈尔滨组织。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张晋作为东北地区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由共产党人协助起草的《宣言》,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此后,国共合作的局面正式形成,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得以正式确立。会后,孙中山又派东北籍的国民党员朱霁青等人赴哈尔滨,以推进党务工作。朱霁青到哈尔滨后,即与在哈尔滨的国民党员张子才、邢纯遐、杨首渔和齐东野等取得联系。为了贯彻《宣言》精神,东北三省国民党党部召开了党务工作会议,具体研究在东北与共产党合作的有关事宜。会议决定,在东北三省以行政区划分别建立国民党党部。因哈尔滨为东北之重要城市,所以应首先在哈尔滨建立起国民党市党部。会议责成张子才具体负责市党部的筹建工作。

  张子才是国民党的元老,早年留学日本时,即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了辛亥革命。就思想意识而言属国民党左派。1924冬,中共中央派人到东北,并与张子才取得联系,向张介绍了中共三届一次执委会关于加强国共合作的决议情况,并共同商讨了组建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的工作。不久,在国共两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建立起来。张子才为负责人,但因张身体虚弱,所以具体工作由朱霁青负责。执行委员还有杨首渔(国民党员)、陈晦生(中共党员)、彭守朴(中共党员)、张晋(中共党员)。同年秋,共产党员任国桢和高洪光来哈尔滨后,也参加了国民党市党部的工作。其时,在哈尔滨从事党的秘密活动的共产党员根据党的工作需要,都加入了国民党。

  国民党市党部的任务主要是发展和壮大国民党组织,发动党员动员全体民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东北军阀张作霖。对党员进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学习和教育。当时,在哈尔滨从事宣传等活动的一些国民党员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平民周报》。主要宣传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同时也登载国民党右派如戴季陶和西山会议派等的言论,所以在以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为主要力量的国共两党中没有市场。而以国民党市党部名义创办,实际由中国共产党人掌握的《东北早报》则以新颖的形式和活跃先进的思想性而独树一帜。

  《东北早报》于1925年8月15日在哈尔滨创办。社长张昭德,编辑有杨守愚、陈晦生、任国祯、高洪光等,他们大部分是共产党跨党的国民党员。该报主要宣传民主思想,反对封建军阀,传播苏联革命经验和消息。由于内容丰富,思想性强,且图文并茂,因而广受欢迎。

  在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工作的同时,国民党市党部还选送进步青年赵尚志、隋长青、张大庸、吴国安到广州黄埔军校学习;送孟咸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派陆秋人、刘菏生、刘汉平、赵昕初、吕镇东到武汉参加北阀战争。赵尚志后来成为东北抗日战场的著名将领。

  1925年3月,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消息传来,国共两党积极组织悼念活动。3月29日,基督教青年会组织召开了孙中山的追悼大会,届时,14个进步群众团体近500余人参加了悼念活动。会上,刘天佑、杨守渔、陈公韬等国共两党人士发表了演讲,热情颂扬孙中山为国家、为民族无私贡献的一生,号召一切有民族意识、有爱国心的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为中国摆脱奴役和压迫而斗争。《平民周报》特辟专刊报道了这次追悼大会的情况。

  同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黑龙江各主要城市的群众极大愤慨。各届人士纷纷组织后援会,声援上海工人和学生的斗争。在此期间,国民党员和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市党部的组织下,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他们以基督教青年会为基地举行演讲会、报告会,共同声讨帝国主义屠杀上海工人、学生的罪行。国民党市党部执行委员、共产党员陈晦生还撰写了长篇文章,揭露帝国主义的丑恶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斗争。

  1925年11月,奉系军阀新派首领、三军副军长郭松龄公开与张作霖分裂。并成立了东北国民军,举旗倒戈反奉。对此,中共中央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表《为郭松龄倒戈告全国民众》书。中国国民党中央和中共北京区委、国民党北京执行部负责人李大钊也指示东北地区国民党组织集中力量开展反奉运动。同年12月12日,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散发了《东三省中国国民党对时局宣言》,号召“三省民众仿照广州成例,组织农工商武装团体,同奉系军阀作斗争,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为此,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的张子才、朱霁青、陈晦生、任国桢等多次开会讨论开展反奉运动、建立武装的有关事宜。经过准备,在哈尔滨秘密建立了“东北国民自治军”,朱霁青任总司令,彭守朴主持司令部的日常工作。在建立武装的同时,还加大舆论的宣传工作。根据分工,陈晦生在《东北早报》上撰文,传播反奉消息、发表对时局的宣言。任国桢则负责募捐和筹款,以在经济上援助郭松龄部,另外,他还负责做策应工作,直接与郭松龄联系。在此期间,任国祯曾秘密与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取得联系,筹集接济郭松龄军队的武器、弹药和军费。同时,他还吁请国民党中央和广州国民政府进行援助。

  紧随郭松龄倒戈而起的东北各地的反奉运动,使张作霖极为恼怒。他紧急下令成立哈尔滨戒严司令部,以镇压反奉组织和人士,并特别指出,“查郭松龄的反叛,系受赤化运动的煽惑,而赤党的宣传以哈埠为最甚”。12月末,由于日本出兵武装干涉,郭松龄倒戈失败。12月30日,东北国民自治军司令部突遭反动军警的包围,陈晦生、彭守朴、任国桢和孙也鲁等国共党员被捕,朱霁青、张子才等闻讯先后逃离哈尔滨,国民党组织基本陷于瘫痪。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张晋作为哈尔滨市特别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在会上报告了东北三省的党务工作。会议决定进一步贯彻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强调在“东北党务落后的地方,须加特别努力,使即刻发生组织”。

  1926年春,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改组为中共北满地方委员会(简称北满地委)。4月,中共北满地委根据国民党第二次党代会的关于加强国共合作的精神,决定帮助国民党整顿哈尔滨市党部。不久,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得以重建。共产党员吴丽石、高洪光、海涛为市党部常委,国民党左派张冲、穆景周等为执委。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隶属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下属3个分部,此外,吴丽石还秘密派出一些共产党员到奉天、吉林、长春等地协助国民党建立和恢复组织,在中共党组织的努力下,国民党组织得以重建和发展。

  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重建后,以国民党的名义又创办了《哈尔滨日报》。该报是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一份报纸。由国民党人士穆景周出面备案、并兼任社长,编辑有共产党人杨韦坚、陆秋人等,中共北满地委书记吴丽石担任营业部主任,不久,刚到东北工作的中共党员杜省吾也根据中共北满地委的指示,到《哈尔滨日报》社从事编辑工作。这份以国民党名义发行的报纸,实际上是中共北满地委的机关报。他以进步的观点和思想,揭露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罪恶行径和封建专横统治,积极宣传国民革命,同时,该报还不时地登载一些工会和农民运动的文章及外国通讯社的消息。该报的发行量曾达到1200多份。除哈尔滨外,还发行到长春、吉林、沈阳及中东路沿线各地。

  国民党二大后,身在外地、属于国民党右派的朱霁青深恐哈尔滨的国民党组织被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掌握,同年夏,朱便派亲信栾鸿斌到哈尔滨活动。栾到哈后了解到哈尔滨的市党部已恢复并完全被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所控制时,十分不悦。在他给朱霁青的信中说,“这里不得了啦,市党部全被共产党掌握了。成了共产党的附属机关。”朱霁青遂回信指示栾洪斌要设法破坏。栾曾一度试图做一些党员的工作,准备另组一个国民党市党部,但由于遭到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其阴谋没有得逞。

  在国共合作期间,中共哈尔滨的组织十分注意在工厂、学校中帮助发展革命进步青年加入国民党。自1926年春到1927年初,仅在法政大学就发展了张冲、崔光第、程宪刚等10余名国民党员。之后,在这些国民党员中,培养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使之成为革命先进组织的重要力量。

  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掀起了反共浪潮。部分共产党员遭到逮捕,革命统一战线遭到彻底破坏。在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为配合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动,于同年4月17日对中共北满地委和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同时进行了大破坏,有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共14人遭到逮捕。此后,国民党在哈尔滨的活动基本停止。国共在黑龙江的合作随之结束。□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连冬雪

纪念建党96周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