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竞走双腿磨出血 背心像刚从水里捞出来
15岁的王天宇,给自己取的网名是“傲娇宇”,事实上这个男孩一点儿不傲娇,也很难高冷,整个夏天他都在太阳底下暴晒着。
由于刚结束了为期四个月的集训,并在省级比赛中夺得男子竞走5公里和10公里两项第一,他获得了7天的假期。
王天宇的老家在讷河,练习竞走两年多来,他一直在体校吃住。上午学文化课,下午练竞走。目前,整个竞走队只有三个人,两男一女,教练王东学的解释是,“这项运动太累了,室外训练特别艰苦,很多家长来看一圈就领着孩子走了,所以我们一直招不上来人。”
练习摆臂三四百次,跑1600米热身,50多分钟内走完10公里……王天宇的竞走鞋动不动就走漏了,鞋底前脚掌处磨损严重,大脚趾也经常探出头来。
除非碰上极端天气,否则他们会一直在室外训练。练竞走需要有超强的耐力,双脚不能同时离地,而且脚落地时膝关节不能弯曲。练久了,膝关节和髋关节容易受伤,王天宇咬牙忍着,他的双腿内侧常常会被田径短裤磨出血,练完涂点消炎药,可没等结痂呢,又出血了。
高温天气走完十公里,往往会全身湿透,用他的话说,“背心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为了省事儿,他索性赤膊上阵,胳膊晒暴皮了特别痒,他也不敢挠。
练竞走比较枯燥,大家只能默默地往前走,唯一的变化是,三个队员每人领走十圈。后半程特别累的时候,王天宇常常会想起仍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虽说竞走很累,可是干啥不累呢?既然爸妈都那么努力,我为啥不能拼一拼呢!”在他看来,练竞走是改变家庭命运的绝佳机会,再累也要咬牙挺住。
这次里约奥运会,他后半夜守在电视机前,看完了王镇的比赛。龙江竞走选手夺冠,让他感觉“特别提气”。
“冠军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他希望自己也能走好每一步,两年后拿下省运会冠军。
“竞技体育不是健身,哪有不苦的”
24日下午,黑龙江省乒乓球馆。十几名乒乓球队员,在孔令辉、刘国梁等国手的“监视”下紧张地对打。当然,这对里约奥运会上的“著名胖子”没来,他们的巨幅照片被挂在墙壁两侧,远远望去颇有威慑力。
12岁的贾舜诚,右手横握球拍,擅长两面弧圈球打法。站在球台前,他眼神专注,表情淡漠,挺有乒乓国手的气场。别看他年纪小,却与眼前的这颗白色小球周旋了8年。
贾舜诚是省一队年龄最小的队员之一。在一周前刚结束的我省儿童乒乓球比赛中,他获得了男子单打冠军。前乒乓球国手、现省乒乓球总教练兼男队主教练王飞,十分欣赏这个孩子,“小贾底子好,心理素质过硬,从来不怯场,现在是全省同年龄段里最优秀的球手。”王教练把小贾视为重点栽培对象,希望日后能输送给国家队。
由于父亲喜欢乒乓球,小贾4岁就站在了儿童球桌前,当时个子太矮,脚下必须垫块板子才能够到球台。“最初练球是为了让孩子的手眼更灵活,压根儿没想走专业。”小贾的母亲邢蕊说,在升学还是专业打球这个问题上,全家纠结过很长一段时间。去年6月,在全国后备人才基地赛上,夫妻二人终于下定决心,“只要孩子能打进全国前八就走专业,否则就回去上学。”结果很显然,“决胜局”小贾又赢了。
记者留意到,多年的乒乓球训练,在小贾身上留下了一些明显的印记。他习惯性地弓着背,右手手臂明显要粗上一圈,膝盖上也有运动劳损。如今,他每天要在队里训练5个多小时,千百次的挥拍,并没有让这个12岁的孩子觉得枯燥,他一本正经地对记者说:“这是我的饭碗,我是给自己练的。”只是白天训练很辛苦,他经常在回家路上就睡着了……
“竞技体育不是健身,哪有不苦的!”邢蕊告诉记者,在省二队时,儿子曾随队赴外省训练,40多天没回家,自己吃饭、洗衣服。
也许有一天,你会在中央五台的乒乓球比赛上看到小贾的身影,那时的他也许跟现在一样,脖子系着一个炫酷的黑绳,上面拴着金色的配饰,那是他最宝贝的“护身符”,比赛时从不离身。
“它的名字叫信念。”小贾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