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学弟学妹费尽心力来支持我,我必须把公司开好”
据统计,从2014年开始,我省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比例越来越高,占在校生人数10%以上,创业成功率也提高到1%,这让我省大学生就业水平稳中有升。
在“离开大学,留下爱心”成为毕业生的老习惯后,共享创业梦想,为同学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机会,则成为了龙江高校毕业季的新常态。
6月11日,大雨夹杂着冰雹“袭击”了哈尔滨,这样的天气照应着毕业生们种种百味杂陈的心绪,也让正和好友吃“散伙饭”的张琦心神不宁。
“温室的棚顶没关,我必须去看看!”没等他人回答,张琦已经冒着雨跑出了饭馆。“希望他的创业项目不要因为这样的天气而受太大损失。”一位了解张琦的朋友道出其中缘由。
张琦是东北农业大学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上大学时,他就通过创业大赛脱颖而出,在学校的帮助下,张琦在校园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主要业务是种植和生产销售芦笋、黄秋葵等保健型蔬菜幼苗和果实。今年开始,又扩展了繁殖销售新几内亚凤仙、丽格海棠和月季等花卉。在学校支持下,张琦的公司已经拥有蔬菜种植大棚、育苗用地和栽种试用地,总面积达到4000余平方米,成为哈市多家高档饭店的供货商。
赶到温室时,张琦发现积水已经超过了10厘米,硬币大小的冰雹砸掉了很多月季花朵。“温室需要通风防止菌害,又没有及时看气象预警,我就把温室的塑料棚顶打开了。”张琦摇着头说,“400多盆月季被砸坏,好好修缮的话能挽回一部分损失,但是开花会推迟半个月,加上其它作物的损坏,整体损失在2000元左右。”
虽然张琦一直用“搞农业,避免不了‘靠天吃饭’”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记者却看得出他其实十分沮丧。“虽然公司是我开的,但凝结了学校很多部门的心血,很多同学没找工作在我公司帮忙,还有很多学弟学妹费尽心力来支持我,我必须把公司开好。”他说。
别看张琦的公司规模并不大,但却吸引了很多毕业生来到这里,其中不少还是“优等生”,他们和张琦一起完成创业梦想。虽然在他们看来,这和大学时朋友们一起“干点正事儿”没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是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
在东北农业大学,涌现出很多像张琦一样的创业者,在就业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下,正是在这些创业者和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该校就业率多年来一直稳定在90%以上的成绩。
“他们的‘青春之歌’,谱写出的是向上向善向美的时代正能量”
因为一部电影上映,让今年东北林业大学的毕业季充满了青春正能量。
这部电影叫做《新青春之歌》,是根据东北林业大学优秀校友刘磊等扎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青年真实事迹创作而成。
500平方公里的鹦哥岭,是海南最大的热带雨林保护区,那里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有百余平方公里的深山老林,至今人迹罕至。2007年,学习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刘磊从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当了解到鹦哥岭急需专业人才时,他毅然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工作,来到条件艰苦的基层扎根。
身为北方人,刘磊对海南的语言环境、饮食习惯、气候条件都很不适应,但他坚持选择任务艰巨、条件艰苦、综合性强的保护工作。
到鹦哥岭的第一件事,是埋设保护区的界碑界桩。鹦哥岭有很长一段道路车辆无法行走,窄的地方只能一人通行,一边是崖壁,一边是山谷。刘磊就和其他大学生将120斤重的水泥桩界碑扛着进山。一个多月,他们走了209公里长的界线,埋下近400根桩和50多块界碑,每天就着溪水,吃两个饼子。
为了详细调查鹦哥岭自然资源情况,刘磊还顶着风雨、背着睡袋住在山上完成了34个植物固定样地调查工作,同时积极协助森林公安打击毁林、盗伐、盗猎等违法行为。他帮助鹦哥岭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形象体系,建设了3座生态公益林大型宣传牌和22个警示牌,埋设12座界碑、132根界桩。
因长期加班,刘磊的左眼几乎失明,需要去北京做手术。可他承担着鹦哥岭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如果中断,将会影响数字化保护区建设进程。于是,这个手术一直拖着,直到野外调查工作完成,在领导和同事的催促下,他才去了北京的医院。做完手术后只休息了两天,眼睛红肿的刘磊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完成了12座宣传牌的修整和纠察队的培训工作。他没说的是,由于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他的左眼视力至今未能完全恢复。
《新青春之歌》首映式上,刘磊通过电话寄语校友:“在校好好学习,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用心做事,用心做人。在职业选择时不要在乎条件的好坏,关键要能坚持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部电影和刘磊的话感动了很多人。“作为一名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刘磊学长无疑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在校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日后做积累。毕业之后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尽我所能地为生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动物科学2015级专2班赵景帅说。
东北林业大学团委书记艾曦锋说,《新青春之歌》的“新”可以理解为一种时代精神,因为他们的故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更是一本生动的教材。“他们的‘青春之歌’,谱写出的是向上向善向美的时代正能量。”艾曦锋说。
“通过奉献才智,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哈工大精神”
“今夜,我将离开,在七月哈尔滨的某个月台,在一场安静的喧哗中离开。我曾经在一个七月,不顾一切地为你偏爱,我也将在一个七月,无怨无悔地把你铭怀……”
这首诗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钟国龙创作的。他说,“毕业了,我伤感离别,却也向往着诗与远方。我会把在母校学到的知识,用在工作之中。通过奉献才智,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哈工大精神!”
近年来,我省高校越来越重视毕业生能够为学校带来的精神力量,每一年的毕业季上,高校都会鼓励毕业生将自己的感悟和经历写下来,给学弟学妹们借鉴,同时也会着力宣传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毕业生是一所学校、一座城市和一个省份的名片。一所学校的影响力,正是由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来开枝散叶,打造声名。也许,龙江高校想要成为全国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大学,就必须努力挖掘优秀毕业生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不仅是学校的财富,也是整个龙江的财富。这种精神力量会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将成为后来人的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