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惹祸等钱捞
“你儿子已经在我们手里了,想要他活命,赶紧准备钱。”何女士拿起座机听筒,一名嗓音粗哑的男子强硬地说。
何女士半信半疑,一时紧张挂断了电话,想立刻与儿子联系。
何女士的儿子没在本地,而是在南方一所大学就读,这时候电话怎么也打不通,始终关机。
没过多久,那个归属地为河南的手机号再次打来。何女士刚接起电话,听筒就传来一声呼喊:“妈妈,救我!”
此时的何女士彻底蒙了,她越来越确定,那就是自己儿子的声音。
何女士请求对方不要伤害自己的儿子,并答应不会报警,让自己做什么都行。
按照对方的要求,何女士分多次向对方指定的账号汇款,共计112600元。
汇款后,焦急地何女士还在与所谓的绑匪通话,希望对方放过自己儿子。正说着,她的手机响了,来电的是自己儿子。
“妈,有啥急事,给我打了这么多电话?我刚才上课,手机关机了。”孩子的一番话,让何女士瘫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除了何女士之外,74岁的市民赵老太和50岁的卢先生,也因接到儿子求助电话,分别损失了1.38万元和1.5万元。
受骗者以老年人为主
上述6起案件中,经济损失最少的7000元,最多的高达10余万元,受害人中有4名女性、2名男性,平均年龄64岁,其中年龄最小的46岁,最大的已经75岁高龄,而且有3人的年龄在70岁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此类骗术专挑高龄老人下手,而且编造的谎话多是违法乱纪或急需施救,不容人多想。
骗子或盲打电话,或从网络上获取了受害人信息定向施骗,采取冒充以及分饰角色的方式来取得受害人的信任,从而实施诈骗。
老年人的思想比较传统,大多数人内心单纯、善良,戒备心较弱,容易轻信他人,所以经常成为骗子的目标人群。另外,假借儿子身份,更容易拟造犯罪事实,老人脑中多留有儿子年轻时容易惹事的印象,增加了可信度。
共同关爱留守老人
据高新公安分局刑侦四队副大队长王刚介绍,针对留守老人实施的诈骗犯罪一般利用老人对子女的关心爱护、思念等心理,而且常年在外生活的子女与老人联系较少,双方之间信息不畅,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预防此类诈骗犯罪,一是在外工作、生活的子女要和父母保持联系,多沟通,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常回家看看;二是适当控制老人手中可用以支配的钱财,包括银行卡之类,最好是在自己手机上开通银行短信提醒功能;三是司法机关应加大农村地区诈骗犯罪宣传,选取典型案例把庭审开到村舍地头,增强老人的法律意识和防骗意识,提高防骗能力,防止老人上当受骗,避免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