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催生更多科技型企业
在位于松花江北岸的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高高矗立的哈尔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是这里的地标性建筑,与正在建设的万达国际旅游城遥相呼应。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我省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对在场的科技人员热情鼓励,亲切嘱托。记者在总书记看过的大屏幕上看到,这座大厦里,除一楼的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外,楼内还有科技数据中心、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用电气哈尔滨创新中心等。
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我省科技资源富集,共有80所高校、226家科研院所,研发人员6.3万人,拥有重点实验室9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2015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省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实力,挖潜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借助市场力量,强化政府引导,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新成立了一批科技型企业组成创新集群军,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这一关键环节发力。成立了包括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尔滨哈船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在内的2900余家科技型公司,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去年10月,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内注册成立公司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马晶和谭立英分别多了一个身份:哈工大卫星激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董事长。这对“科研夫妇”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领域深耕二十几年,去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们团队的科研成果“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试验”获得了代表我国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一成果转化后,通过研制不同系列、不同用途的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将服务于“十三五”采用空间激光组网技术构建天地一体化高速信息网络,可实现产值数百亿至上千亿元。
哈尔滨工业大学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动科技与市场相结合,加强服务,优化环境,汇聚一流的人才在黑龙江创新创业。以哈工大为主体成立的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投入运行后,立足促进科技成果在省内的转化和产业化,建设填补科技成果与产业化中间地带的平台。去年,在哈持股企业78家,技术、成果、人才溢出在哈尔滨市的企业116家,解决就业1.2万人。目前,省工研院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建设了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超精密加工与测试、能源及动力装备、新材料及材料加工、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6个产业化项目孵化平台。征集、梳理哈工大的技术成果82项,累计储备的技术成果近200项,在孵项目达74项,在孵企业55家,其中去年新孵化成立企业32家,孵化的奥瑞德、工大软件两家企业上市,清水源环境工程公司、工大金涛进入上市准备阶段。
统计数字显示,我省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梳理科技成果1112项,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07场,推动转化落地项目538项,签约额30.18亿元。新注册成立科技型企业2925家,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科技型企业512家;吸纳本科以上人才8834人,其中硕士、博士1342人。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30家,在孵企业3353家,新入孵企业1531户,20家孵化器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李志杰说,总书记在哈尔滨市重点考察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对哈尔滨市在创新平台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让我们倍受鼓舞。当前,我们要以市校(所)合作为突破口,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校所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混合所有制”市场化的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实现资本化、商品化、产业化,加快将市校(所)科技优势的势能转化成全市经济发展的动能,实现哈市新常态下发展动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