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7年间,有生产企业利用该条规定,所生产的体外诊断试剂并未注册,且仅在包装盒上标示“仅供研究、不用于临床诊断”字样。这种不完全合规的试剂以“科研”名义被销售给二级甚至三级医疗机构,进而用于临床诊断。
2014年3月13日,国家总局《关于印发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使用无证产品的处罚依据。针对医疗机构使用无证体外诊断试剂的,依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进行处罚,并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安徽省食药监局新闻办主任孙斌园曾公开表示,只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技术审评,确认其安全有效后,这些试剂才能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上市流通。
企业为何不申请证书?
依据现行的《境内第三类和进口医疗器械注册审批操作规范》,境内第三类和进口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包括受理、技术审评、行政审批和批件制作四个环节,且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部门负责。
既然已有申请注册的机制,为什么迟迟不去申请证书呢?
一位业内人士称,申请证书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巨大。“每一种过敏原都要拿到注册证,市场没有这么大的需求,成本超出了收益,这也是赛默飞没有去注册的原因。”质量是根本,但推广靠的还是经济利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