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25日讯 去年初,方正国有重点林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林管会)挂牌,近两年来这里在财税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全速推进林区改革,积蓄并激发了林区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产业合理布局、经济有效发展。
体制和机制改革激发“造血功能”
近两年来,在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林管会财政局、地税局、国税局陆续挂牌。“2+1模式”所赋予的财税职能和财税改革的顺利推进,为林区的经济转型和发展增强了“造血”功能。去年,林管会完成了财政预算收入计划的201%。
与此同时,他们还有序推进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分开的体制机制改革。
本着“精简、效能、统一”原则,林管会形成党委部门6个、群团组织2个、行政管理部门29个,行使县级政府职能的管委会构架;成立高楞地区街道办事处(下设5个社区)和吉岭街道办事处,行使管委会赋予的职权;将资源、林政、营林、防火、天保、病防、气象、野生动植物保护、种子管理等森林资源管理部门整合,成立重点国有林管理局,职责就是森林资源管理。
推进政企分开,对国有资产清产核资、登记造册、资产剥离、单独法人注册,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建立健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建立起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推进政事分开,构建起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使之独立承担民事权利和义务,形成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督到位的运行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健康发展。
推进林场政企管办分开。在合署办公的重点国有林管护站和管理区办事处之外,成立项目经理部,将森林抚育和造林等森林经营业务按工程项目管理,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
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一企一策”打破大锅饭,用按劳分配提高职工积极性。最终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确立新战略打造新兴优势产业
“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林情、局情提出“生态立局、产业强局、文化兴局、民生安局”发展战略。
他们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局之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经营理念,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改善林分质量和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同时,他们开展产业强局,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森林旅游、碳汇、林木替代、矿产开发、绿色食品、商贸物流等产业;产业富民,重点发展食用菌、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特色养殖等项目,并且构建起了金融、技术、基础设施和市场营销四大服务体系。把民生安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百姓的幸福安康作为工作目标所在。
“2+1”财税体制改革所赋予的财税职能,更给林区的开放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目前,已有10家规模以上企业入驻方正林区。黑龙江辰能中宇百万千瓦风电项目,规划总投资100亿元,建设15个风电场,安装风力发电机组660台,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百万千瓦风电项目全部投产后,能给林区带来超亿元的收入。蒿箸筷子项目是林木替代产业,核心技术是运用世界先进工艺技术,利用藤条、灌木、蒿秆等为原料,进行拉直、固化处理,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一次性草本筷子,年产一次性筷子30亿双,相当于替代12万立方米木材,达产后可实现财税收入约2000万元。晶宝石英矿开发公司开发星火林场硅矿石项目,目标是形成完整硅材料产业链。哈尔滨运申物流有限公司仓储、冷链、物流项目,可解决山特农副产品3000吨冷藏,以及商圈内80%商户的仓储。
设计引导依托资源保证民生需求
他们实施了“技术、金融、基础设施和市场销售”服务体系建设:聘请专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组织技术骨干走出去、请进来,进行现场指导、科研合作、技术推广;搭建融资平台,通过五户联保、保户担保、财产抵押等方式,为群众筹措发展资金;连年投入补贴资金近1000余万元,解决场地、打井、修路、通电等基础设施问题;鼓励职工群众运用“互联网+”,将产品上网销售,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
依托资源、生态、区位优势,规划出“一心、二区、二带、五基地”的产业转型空间战略布局。一心,即以高楞地区新型城镇化与非农产业集聚为核心,通过产城融合、居业一体,促进高楞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区,即工业园区和商贸服务区;二带,即石河、红旗为主的黄金森林旅游产业带和打造百万千瓦风电清洁能源产业带;五基地,即森林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北药种植基地(主要种植西洋参和林下参)、林下养殖基地、特色种植基地(杞柳、大榛子、树莓、沙棘等)和矿产原料生产加工基地。
目前,已建成红一阳光创业食用菌孵化、狐貉特色养殖、肉牛养殖、林下鸡养殖、沙河子河蟹养殖、宝马庄冷水鱼养殖、西洋参种植、白瓜子种植、树莓种植、特色经济林种植等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基地近50个。投资千万元、规划面积10万平方米的生态养殖创业孵化园区,引进了浙江中辉狐貉养殖集团,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10万只狐貉养殖基地。至此,方正林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