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哈尔滨  >  哈尔滨
搜 索
冰城体育少年为梦想拼尽“洪荒之力” 练花滑屁股摔成紫黑色
2016-08-28 13:34:08 来源:生活报  作者:周际娜 张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8月28日讯 也许你仍沉浸在女排夺冠的狂喜中,但里约圣火的熄灭,意味着我们又要再等下一个四年。后奥运时代,比等待更为艰苦的,是运动员们日复一日的训练。每个奥运冠军都是从少年体校踏上奥运赛场的,成功的永远只是少数人,有更多你不知道的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像傅园慧那样拼尽了“洪荒之力”。

  近日,记者走访哈市花样滑冰、摔跤、竞走、乒乓球训练场,带你走进冰城体校生的生活……

  “身体是1,其他都是0”

  寒意凛冽,呵气成霜,这里也许是当下冰城最佳“避暑胜地”。

  23日,哈尔滨冰球馆室温—7℃,一群穿着比赛服的孩子,戴着手套,围着冰场中心绕圈练习。家长们则裹着羽绒服,在场外冻得直跳脚。

  今年12岁的佳怡,学花样滑冰6年了,她在读初二,每天放学后来练习一个小时。在冰上旋转时,她摔了个趔趄,但不到三秒钟便爬了起来。

  “孩子早都摔皮实了,屁股曾摔成过紫黑色。”场外,母亲邹岩淡然地说。尽管陪练了这么久,但她似乎并没指望女儿当职业运动员,来训练更像是无奈之举。跟一些家长的想法一样,由于感觉到在学校,难以保障充足的体育锻炼,她不得不让孩子课余时间到体校“加餐”。

  “身体是1,其他都是0。”讲起这个著名的比喻时,邹岩神情严肃。她发现,如今很多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文艺特长,却唯独忽略了体育锻炼,学校对此也是诚惶诚恐。最明显的例子是,这几年开运动会,学校为了免责,要求参赛孩子的家长签一份保证书。身旁的一位家长坦言,“每回签字的时候,感觉像在签‘生死状’”。

  这群70后家长曾去过孩子们的运动会,被惊得瞠目结舌。400米赛跑,每隔50米站一名老师“保驾”,班主任也抱怨连连,“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连做个间操都有晕倒的!”

  比起强身健体,哈市体校花滑教练杨晓姗对学员们有更高的期待。她曾是全国青少年花滑冠军,希望学生中有人能进国家队。16年的运动生涯,她充分感受过竞技体育的残酷。但杨教练留意到,跟前几代体校生相比,这群“00后”学员和家长们,似乎没有那么强的胜负欲,“以前十个练滑冰的人有九个想搞专业,现在十个人里有俩就算多了。”

  虽然遇到中途放弃的“好苗子”时,会有点儿纠结,但她承认,“这其实是好事儿,至少孩子们能够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

  梦里练摔跤从上铺摔下

  每张床上都摆着玩具熊,这是女孩子们的宿舍;每寸摔跤垫都被汗水浸透,这是“女汉子们”的战场。

  24日上午,探访哈市女子摔跤队时,记者在500米内目睹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风。

  “快!再练一组‘后倒背’,计时十秒!”教练马海艳掐着秒表,队员两人一组,狠狠地倒地又飞速地爬起……如今,马教练手下有22名女队员,平均年龄14岁。这群“女汉子”每天要进行7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一天内至少要被摔倒八九百次,这真是一个光想想都腰疼的数字。

  这还不包括梦里的训练。在集体宿舍,睡在上铺的摔跤队员一定得焊个栏杆,因为有人夜里仍在给自己“加课”。马教练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她早上进宿舍,有队员抱着棉被趴在地上睡觉,脸上带着淤青。

  三伏天最难熬,摔跤垫极容易被汗水打湿,有时教练不得不中止训练,让大家退出湿滑的场地,等稍微干一点儿再接着练。

  “摔跤属于重竞技项目,很少有城里孩子愿意练。”马教练说,队员们大多来自方正、绥棱、宾西等地,有的孩子已经7个月没见过父母了。

  今年18岁的王莹莹,目前是队里成绩最优秀的选手,老家在绥棱,6年前,马教练回母校看老师,在操场上一眼便相中了这个好苗子。

  王莹莹的表现果然没让教练失望,她拿过省运会冠军,不久前,还参加了全国青年运动会,获得了72公斤自由式摔跤第三名。赛前体能训练时,她的右手食指被器械砸伤,医生建议去拍个片子,这个倔强的姑娘愣是没去。

  “我怕知道结果心里会有障碍,容易影响发挥。”王莹莹的手指至今仍未痊愈,她撕开胶布,里面一片黑紫……

  为了能登上更高级别的赛场,她还想再练10年。王莹莹曾见过奥运冠军王娇,害羞地没敢上前合影,不过自始至终,她的目标都很明确:像王娇那样,有朝一日,站上奥运赛场。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连冬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