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上个月,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劳工就业部长会议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延迟退休方案预计今年出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近日告诉记者,延迟退休方案目前已经提交到了相关部门审核,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后,最终会形成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
四类群体将受影响70后影响最大
人社部明确表示,方案出台后将充分征求意见并经过5年过渡期,到2022年正式实施。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告诉记者,因为延迟退休关系人群众多,而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产生的影响程度又不一样,因此有必要采用“小步慢走”策略。
如果延迟退休在2022年落地实施,以下四个群体将会受到退休新政的影响。首先是小于等于50岁女性工人,即197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女性;其次是小于等于55岁女性干部,即国家文件规定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中的正、副处级女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是小于等于55岁的男性工人,主要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即1967年以及以后出生的人;第四是小于等于60岁男性干部,即1962年以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由此看出,延迟退休方案首先影响的是65后,影响最大的是70后,根据人社部提出将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直到经过相当长时间达到新拟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因此对于85后和90后来说,到退休时估计已经完全赶上了新政。”胡仙芝说。
女职工最有可能率先实施退休政策
人社部主要负责人还表示,“延迟退休”将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分步走”渐进到位,“比如会选取现在退休年龄相对较低的部分岗位开始。”由于目前我国女职工的退休年龄是50岁,因此是最有可能率先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群体。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延迟退休从女工人起步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处理好体力劳动者所面临的延长工作时间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对体力劳动者一定要有一个“以人为本”的延迟退休的具体安排,“比如女工人延退,不是简单地因为女工人退休年龄早而延迟退休年龄,一定要确保女工人不是在原有偏重的体力条件下去工作。”
另一被认为有可能率先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女性群体是55岁退休的女干部和女知识分子。去年,中组部、人社部曾联合下文,称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中的正、副处级女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将年满60周岁退休。通知表示,处级女干部退休年龄延迟,是为了充分发挥女领导干部和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男女不要实行一样的退休年龄,还是要区分工种,比如在一线工作的拼体力的女职工,可以延迟到60岁。对于搞科研、艺术、教育的女知识分子可以延迟到63岁。男性统一延到65岁退休。”竹立家表示,延迟退休最好是走弹性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