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
7月31日讯 一说起稀有血型,人们会立刻联想到呈现“HR阴性”的“熊猫血”。实际上,稀有血型远不止此,这是一个“庞大家族”。来自哈尔滨市血液中心输血研究所的消息显示:近年来,哈尔滨相继发现了5例FYa阴性血和3例i型血。而P型、LU(a-b-)型、Ael亚型、CisAB01型等稀有血型也分别在一些省份被发现。它们当中,有的“万里挑一”,有的“绝无仅有”,比“熊猫血”更少。那么,这些“超稀有血型”是如何被发现的?如果体内流淌着这样的血液,又该如何确保日后“有血可输”?近日,记者来到哈尔滨市血液中心,听那里的血液研究人员揭开“超稀有血型”背后的奥秘。
血型是个“大家族” ABO系统里也有“稀有血”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用这句话说血型就是: “除了同卵双生外,几乎没有两个人的血型完全相同。”
哈尔滨市血液中心输血研究所所长刘颖解释:人类的血型十分复杂。血型不仅存在于ABO系统中,还存在于RH等30多个系统中。就好像切西瓜,可以横刀、竖刀、斜刀,也可以综合多种刀法进行,验血型也是这样,既可以在ABO系统、RH系统、P系统、MNSSU系统、KELL系统、DUFFY系统中单独进行,也可以各系统联合操作。大家熟知的RH阴性AB型血或RH阴性O型血,就是两个系统的联合叫法。另外,每一个系统都有若干个抗原,总共大约500多个。所以说血型是个“庞大家族”。
刘颖所长说,哈尔滨近年发现的FYa阴性血,就属于DUFFY系统,这个系统已经明确的抗原至少有6个,其中FYa和FYb是临床检测上最有意义的,也就是最易发生溶血反应的抗原。还有连云港在2015年查出的Ci sAB 01型,其实是ABO系统里AB型血的“特殊一种”,虽然是AB型血,但是输血时却不能用AB型,只能用O
型洗涤红细胞的血液,或者事先进行自身储血的血液。可见,其实ABO系统里也有“稀有血型”。
脐带血做“特殊检测剂” 冰城i型“万里挑一”找供者
目前临床用血,通常只对ABO系统和RH系统进行血型检测,那么,P、FYa、i等稀有血型,又是如何被检测出来的呢?
刘颖所长告诉记者,大多数稀有血型都是通过病患发现的。当“准输血者”需要手术输血时,医院会先将他的血液在ABO系统和RH系统中进行“定型”并进行交叉配血实验,若“有异常”便会送检至哈尔滨血液中心,输血研究所的工作人会利用一些商品化试剂进行反复试验,最终确定它是哪个系统的稀有血型。
商品化试剂并非万能,如果它也不能明确鉴定稀有血型,工作人员就要根据丰富的经验,从抗体入手,找到这份血液中含有什么抗体,最终反推出血型,并加以论证。其间,不仅要经过反复的实验,还要自己寻找特殊试剂。比如2014年,我省发现的第一例i型血,当时就利用了脐带血不带I抗原的特性,把脐带血用作了实验试剂。
确定了病患血型还不算完,最终是要帮他找到适合的献血者。这个过程要比“定型”难得多。“哈尔滨每天的献血量比较大,我们整整筛查了一个月,才找到了3个i型血,可谓是‘万里挑一’。”刘颖所长说,这是幸运的,有的血型在多个系统里存在多种抗体,经过大量的实验,即使“定了型”,也不一定找到适合的献血者。
“罕见血型”多因基因变异 输血次数越多越难配血型
稀有血型到底有多稀有?刘颖说,只要比例小于千分之一的,医学上都定为是稀有血型。但是稀有和稀有之间是不同的,有的“万里挑一”,有的“绝无仅有”。像北京2015年检出的那例RHD型抗Hr O血,就极其罕见。还有济南发现过的一例Ael亚型血液,概率是八万分之一。
据介绍,“绝无仅有”的出现,一般是基因变异所致。这种血型,在输血时尤其需要注意。输血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因为血型的复杂性决定,输血时很难从所有系统入手,找出与患者血型完全相同的血液,为其输血。所以,临床上,一般都是选择常见、最容易出现溶血反应的系统进行“定型”。对于输血者而言,被输入的血液相当于外来物质,当有外物“入侵”,有的血液会“欣然接受”,有的会“反抗”产生抗体,血液会变得更稀有。一般第一次输血问题不大,但是多次输血后,产生的多种抗体的几率越大,寻找到合适血源的机会也越小。
或许有人会担心万一自己是稀有血型还不自知怎么办?又或是“罕见血型”,找不到合适献血者该怎么办?但刘颖所长说,这个不必恐慌。“因为,稀有血型的人群比例很小,而‘罕见血型’的比例更小。”
刘颖提醒,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机会越早确定自己是不是稀有血型越好。因为一旦发现是稀有血型,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会把相应信息记入稀有血型信息库。这样,同型稀有血型者之间可互助献血,工作人员还会提醒能避免输血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以此降低新抗体产生的几率。
另外,如何较早地确定自己是不是稀有血型?刘颖说,最好的方法就是献血。一方面不用自己花钱化验,一方面若有特殊血型出现,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对所有献血者的血液进行相关检测,所以被发现也是特殊血型的机会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