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无公害水稻在风中摇摆,这是哈尔滨的乡村;
翠绿的葡萄在一排排水果大棚中生长,等待成熟后让游客采摘,这是哈尔滨的乡村;
连体住宅高端洋气,物业小区干净整洁,这是哈尔滨的乡村;
中小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楼上课,人们在美丽的滨江广场和湿地公园舞蹈、散步,这是哈尔滨的乡村;
自动化的灌装流水线,高科技的植物精油加工厂,这还是哈尔滨的乡村……

东北网7月27日讯(记者张隽珊迟亦达)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哈尔滨市近年来不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7月上旬到中旬,东北网记者跟随哈尔滨市网信办组织的“美丽哈尔滨·美丽乡村建设行”采访团,用了两周的时间深入延寿县、方正县、通河县、木兰县、五常市、尚志市、宾县、巴彦县,看到了哈尔滨各县(市)在兴业富民、生态宜居、文明风尚、文化传播、社会治理等方面涌现出来的典型,看到了哈尔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产业发展收入增加 美丽乡村建设动力十足
哈尔滨市把做强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充分整合各地生态、资源、政策等优势,不断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和造血机能。

在延寿县工业园区,100台起亚k3轿车排列在鼎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厂区内。据公司董事长任中国介绍,鼎鑫生物主要生产沙棘油、沙棘原液等高附加值的健康食品、化妆品,公司成立仅三年,2015年经营收入就已达8亿元。这100台车就是该公司对100名优秀员工的奖励,每台车价值12.5万元。

巴彦县规划建设沿江30万亩灌区工程。
巴彦县巴彦港镇沿江村农民宋云忠是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今年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他告诉记者:“政府加大投入建设绿色水稻核心示范田工程,几乎不用花多少钱,江水就流淌到地边上了。”据了解,目前沿江村30万亩水稻种植区已有水稻种植合作社4个,农机合作社2个,稻米加工省级龙头企业2个,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广大农户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龙头企业、大型合作社拉动,是乡村致富的典型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同样也能推进产业升级。被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村民称为“当代愚公”的村党总支书记张秀林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将这个负债村变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500强村。张秀林称:“长营村坚持集体经济,形成了良种、浆果、物流运输、奶牛养殖、林牧业和旅游等支柱产业。”目前,长营村现代农业园区有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大豆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红树莓1500亩,黑加仑500亩,优质苗木繁育300亩。全村总产值2.3亿元,固定资产2.1亿元,人均收入2.3万元。

在记者的采访中,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产业,是最实际、最有效的增收模式。通河县林木资源丰富,农民就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进行绿色养殖生产。通河县铧子山林场投资百万元养殖林下猪、林下鸡,通过纯生态绿色养殖,可以省去70%的饲料,而且生产的猪肉肉质鲜美,富含多种氨基酸,外销到北京、大庆等地,供不应求。一般猪肉每市斤12—14元,而散养猪肉每市斤24—30元,一头生态猪要比普通猪多卖七八百元,净利润达到1500—2000元左右。

祖祖辈辈守着青山绿水,宾县二龙山脚下的马家屯村民却一直没想到靠它带来财富。直到2009年,马家屯农家乐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开始规划建设,整齐的农家小院代替过去的泥瓦房,游客蜂拥而至。在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的马家屯采摘园里,绿色蔬菜、特色瓜果供游人采摘,种植品种有豆角、茄子、菇娘、树莓、葡萄、西瓜、香瓜等,让游人亲身体验务农的乐趣。

青山绿水更带来了哈尔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志市的帽儿山因“百米玻璃栈道”在网上暴红,号称“不用去张家界,也能试出你的胆量”;通河县的铧子山因挖出重达505克的世界野山参之王吸引游人如织;方正县打造双子山原始森林旅游,这片原始生态保存完好的山地公园,200-300年树龄的黄菠萝、椴树、蒙古柞、色木槭等随处可见,更有一棵号称树王的870年树龄的水曲柳供游客观赏。延寿县长寿山景区全部是青石台阶,坡度较缓,适合中老年人登山,石海、石林景区别具特色,延寿县依托长寿山着力打造特色养生文化旅游品牌。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